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1982年,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民族文字出版工作受到进一步重视。此外,针对新形势,民族教育方针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复办和创办了一批民族学院。这些措施(     
A.落实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法》B.意在保障民族文化合法权益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积极实施D.实现了民族交融与民族团结
2024-03-02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零模)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外交事务上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外交布局也不断调整;到21世纪初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中国外交的调整(     
A.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位下降
C.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旨在打破美国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
2023-12-17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世界史
3 . 如图反映的是1961年和1970年的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1961年                                      1970年
A.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改善B.三线建设引进大量的技术和设备
C.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显著D.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
4 . 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B.反映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D.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中东问题上,一方面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抨击以色列扩张政策;另一方面,面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军事冲突,中国分别向两国表达了尽早实现停战、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的意愿。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     
A.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B.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倡导全球治理机制变革D.积极支持不结盟运动
6 . 1969年5月1日,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一批外国驻华使节,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愿同他们改善和发展关系的积极信息。不久,中国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恢复驻外使馆的工作,开展正常的对外交往。这些措施(     
A.冲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B.为开辟外交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C.促成中国迎来新一轮建交高潮D.服务于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7 .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同各国共产党交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建立交往联系,如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尝试了对话机制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往(     
A.直接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C.间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D.始终立足于国家实力的变化
2023-03-28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仿真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
C.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B.旅游事业最先对外开放
C.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10 . “(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A.为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B.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D.助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