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手工工场内细致的劳动分工,使每一个工人只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使工人的劳动获得技术上、操作上的日益完善和熟练,这样的工人就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其次,手工工场中的劳动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和性能。这就为以后的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简单的工具结合而成的……由此可见,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也就是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814年史蒂芬逊建造了第一个火车头……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的铁路网的总长度达到10600公里,路轨已采用钢材,负荷量更重……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欧洲的铁路主要分布在英、法、德3国,美洲大陆的铁路差不多有90%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国家,只有铁路才是使它进入世界市场的工具。因此,环绕世界的铁路网的初步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智能技术革命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重复性劳动的困境,可以解构信息时代的人类劳动,重塑创造性与分离式生产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分阶段替代技能劳动者的趋势,而随着技能劳动者被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开始向创新领域转移,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人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陈尧等《替代与推升: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的条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上半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各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智能技术革命出现的主要技术基础,并分析智能技术的岀现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概括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新变化及这一新变化的实质。
2024-05-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盐山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中说:“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从鲧禹治水锻造华夏民族早期统一体,到周人饮水务农浇灌出中国礼乐文明源头;从秦国修建灵渠等水利设施一统六国,却曲解“水德”二世而亡,到汉朝重新定义“水德”,与民休息,奠定四百年新局;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域战争隔限南北,到隋唐开凿大运河,从经济上将南北深度融合为牢不可破的统一体;从宋元明背靠草原、走向大海,拓展海外贸易,打开中国历史新局面进而积极参与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到清朝被海上的敌人敲开国门,被动进入世界现代化新秩序。五千年历史风雨兼程,沧海桑田,水运与国运彼此影响,互相重塑。中国历史走过从大河起源、往大江拓展、向海洋进发的万水千山,经过1840年以来的反复试错、摸索,最终找到了连接大洋与大陆、成为陆洋枢纽的崭新定位。

——摘编自吴鹏《水运与国运》

(1)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隔限南北的水域战争指的是东晋和_____(少数民族政权)的_____(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水运”的含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水运”的特点。
2024-05-1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代,曾享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摘编自李如意等《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材料二   张家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期时间说明
张家口堡时期从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中期张家口堡建堡,因其“为敌(元政权)要冲”,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及其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张家口上下堡时期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平定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到强化,为互市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汉蒙、中俄贸易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张家口”地名的扩大
张家口域市时期成丰到宣统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北洋三口开埠,使中国北方被迫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德、英、法、日等国加入张家口的经济贸易中,使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市场呈现外向化和开放化特征。张家口城市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实体地城进一步扩张,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地名一张家口

——摘编自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不断扩张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之前,世界市场有着多个中心,不同文明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世界秩序之中,但随着以追求无限积累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包容性、多中心的世界市场被等级制、单中心的世界体系所取代,战争、剥削与压迫成为世界秩序近五百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一体系中,霸权转移的基础源自世界市场主导权的转移。在21世纪之后,世界市场浮现多中心趋势,作为世界市场重要中心之一的中国,凭借其文明传统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蓝图。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释启鹏《作为世界秩序“底层逻辑”的世界市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与世界秩序”拟定一个论题,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2024-05-0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二次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图1、图2、图3分别为汉代、唐代、清代敦煌故城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唐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敦煌城市规划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敦煌城市规划材料的认识。
2024-03-22更新 | 295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9)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来,葡萄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家先后开展与中国的茶叶贸易,茶叶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茶叶中,海路贸易以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主;陆路贸易以俄国为主。1617年,茶叶传入俄国并逐渐在宫廷贵族中推广。18世纪末以来,茶叶逐渐成为俄国人日常必备的饮品。茶叶最早在中俄间以入贡和赐赠的方式交流。清廷赐赠俄国主要有绸缎、布、茶叶等。所赐茶叶种类有砖茶、白毫茶、绿茶等。鸦片战争后,茶叶贸易操控在俄国商人手中。伴随着长江沿岸港口被迫开放,轮船和汽船营运贸易成本低,沿江沿海港口逐渐成为区域性的茶叶对外贸易中心,水运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选择。

——摘编自陈文华《清代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

材料二   “万里茶道”是中俄之间专业的“茶叶之路”,特指自17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中国出发经陆路运输到俄罗斯等国的茶叶贸易之路。它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开始向北延伸,经过了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并一路向北,越过蒙古戈壁草原,直到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然后向西延伸途经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欧洲各国。 “万里茶道”途经多种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地区,沿途民俗文化多样,自然、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2019年, “万里茶道”跨国文化线路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摘编自王楠、于海志《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万里茶道”演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俄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1911年中国铁路兴建概况(部分)

工程年份

经营类别

路名

起止地点

里程(千米)

1901—1904

德国

胶济铁路

青岛—济南

394.1

1904—1906

商办

潮汕铁路

潮州—汕头

39.0

1904—1907

国营

正太铁路

石家庄—太原

243.0

1904—1908

国营

沪宁铁路

上海—南京

311.0

1905—1909

国营

京张铁路

北京—张家口

201.2

1904—1910

法国

滇越铁路

昆明—河口

464.2

1906—1911

国营

广九铁路

广州—深圳

143.3

1908—1911

国营

津浦铁路

天津—浦口
(南北分段通车)

1009.5

1908—1911

商办

南浔铁路

南昌—九江
(九江至德安段)

52.7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   到197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2万千米。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质量显著提升。到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千米,较1949年增长五倍。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到2018年末,高铁营业里程三万千米,是2008年的44.5倍。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01—1911年中国铁路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

——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8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

——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

——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