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7月英商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开始部分通车,公开营业到1911年清政府覆灭之时的36年中,清政府共计修建铁路9100公里。在这些铁路的地理分布中,东三省几乎占了全国铁路里程的30%,几条干支线的完成,初步构成了整个东北地区的铁路骨架。清末东三省地区铁路修筑较多,主要是东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晚清政府也积极改变政策,兴修铁路。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奉、京汉、津浦、京张四条千线以及与这些干线相连的正太、汴洛、胶济、道清四条支线初步构成了一个华北铁路网。整个长江以南地区修筑的铁路里程都较少,在华东地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修建的淞沪、沪宁、沪杭甬几条铁路。清代的铁路建设,亦为民国的铁路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其铁路的特点影响着今后的铁路建设。

摘编自朱树森《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

材料二   1840年时,德法两国的铁路里程相差无几,且法国略长。到1850年,德国的铁路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大约是法国的两倍。10年之后,德国的铁路长度却达到法国的两倍以上。德国的铁路建设相对于英法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早期就有铁路修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提出。各邦国出于经济利益和军事安全上的考虑都极力修建铁路,尤其是德国的河流大多呈南北走向,但是德国天然缺乏纵观东西交通要道,人工修建铁路可以克服这一天然的缺陷。除了民间募集资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铁路是由国家建立,并由政府运营的。铁路的发展使得与铁路建设紧密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增,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煤炭行业的发展。在德国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铁路建设直接催生了德国股份制企业和新型金融业。

摘编自宋彩红《近代德国铁路建设及其与经济,政治互动研究(183519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所修建铁路的地理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德国铁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024-01-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夕,在英国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依旧是商业资本,“商人”不仅仅是承担其商品流通中介的功能,还凭借巨大的商业资本成为真正的统治阶层,他们在政治中的优势地位与对经济机会追求的结合,必然的结果是政府对国内和殖民地经济垄断行为的盛行。这一时期英国商人不是纯粹的商人,他们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投入生产中,具有商人与生产者双重身份,拥有“商人工厂主”身份。在商业拓展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单位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企业),鼓励创新(奖金、专利法),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圈地、汇票、废除农奴)或者减少市场的不完善(保险公司)”。

材料二   宁波商人多是依附于外国洋行或银行的买办,集买办与商人一体而致富,“无宁不成市”。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宁波商人逐渐将其资本扩展到天津、汉口等城市。真正让宁波商人资本发迹的是当时利润较高的新式商业,如五金业、眼镜钟表业、西药业等。在资本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宁波商人逐渐投资民用工业,呈现出“以贸易为先导,金融为依托,航运为纽带,工业为基础”的特征,如严信厚在宁波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此外,宁波商人资本以银行组团的形式给国民政府放贷,大量购买国家公债,此举获得了大量稳定的高额利息。到了抗战前夕,宁波商人资本从工业中大量抽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翠芳《近代转型时期中西新兴商人资本“角色”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商人资本和宁波商人资本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英国商人与宁波商人资本不同的原因。
2024-01-1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后,镇江开始设办内河轮船业,加之大照电灯公司创立,工业、交通用煤量骤增,居民生活用煤也日益广泛,煤商渐向镇江设栈经营。煤业优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上海商人前来投资。由于上海商业资本家经销的商品都与国际贸易有关,利润一般都较丰厚,其资本积累十分迅速,因此他们很注意在附近地区投资工商企业,这对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湖南土煤衰败,瓜洲煤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煤市向镇江转移,镇江煤市开始兴旺。销售对象除镇江本地工厂、轮船以及其他民用外,大都外销苏北各县和苏锡常及浙江的杭嘉湖,还有长江沿江各埠(包括上海、汉口等)。可以说,抗战前十年基本上是镇江煤业的“黄金时代”,年销量达40万吨以上。

——摘编自郑忠《近代中国转口商贸城市经济转型之困境——以长江下游镇江与上海城市经济关系要素为视角的考察》

材料二   1953年以后,上海根据“一五”计划要求,积极贯彻“维持、利用、积极改造”的工业方针,继续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新建上海汽轮机厂、沪东造船厂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商业发展环境发生根本改变,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所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为此,上海市委按照中央关于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建设方针,依据各商业行业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紧缩过剩,维持必需,大力组织有计划的对外地输送过剩人员,逐步进行改造”。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江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都市,很多偏在沿海一带,且多以外国经济势力作中心,甚至被划定了许多租借区域。如天津、南京等城市,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超越行政疆域界线,与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城镇发生唇齿相依的经济联系。天津开埠后,很快由一个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一天津卫和漕运枢纽、芦盐供应地,一跃而成为摆脱京畿附属地位的华北地区经济中心。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全新的海港城市兴起了,如香港和汕头,其他港市也有惊人的发展,最引人注目者为上海,长江下游的城市体系得以重建。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中国工业底子薄弱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国家确定了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为了给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国家限制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严格户籍管理、实行进城农民遣散制度等。一方面,这些政策让农村和农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一五”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勇《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从单向发展走向双向均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06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在贸易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政府积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商品、实施出口补贴政策。这些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

——摘编自[英]邓肯·韦尔登《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松贸易管制。以拿破仑战争为界,英国企业家群体关于贸易政策的主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拿破仑战争之前,企业家群体反对《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和《英法商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以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工厂主为首的企业家群体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终废除《谷物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的管制逐渐放松。

——摘编自[英]屈勒味林著《英国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各类统计表

类别

欧共体

国家占比

其他西欧

国家占比

北美国家

占比

石油输出

国占比

发展中国

家占比

总额

(亿英镑)

出口贸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进口贸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据[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其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53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2年和1498年的航海活动及其引起的移民现象和贸易关系的变化很值得人们注意。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征服武器,他们在新世界横扫一切,因为当地居民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毫无免疫力。哥伦布大交换不仅涉及人类,而且涉及动物和植物。旧世界的欧洲人不仅把自己,还把许多新的动植物引进新世界。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新世界也对旧世界有许多贡献,例如将动物方面的火鸡以及许多植物引入旧世界,有一些植物的传入使得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美]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农作物中,比玉米更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番薯。番薯是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的粮食作物,亩产几千斤很常见。番薯能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也较少,收成比较有把握,适宜于山地、坡地和新垦地栽培,而且不和稻麦争地,可谓“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耋食之面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故而番薯在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农作物中传种尤为迅速,并且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哥伦布大交换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番薯得以推广种植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