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战略主要内容
奥巴马
2009-2017
“再工业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特朗普
2017-2021
“美国优先”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拜登
2021至今)
“美国就业计划”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8年、金额达2.29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5800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居民稠密、厨灶连绵,宫廷以及富户多用珍贵木材建房,而一般人户则多用普通木材或者用茅草建屋,屡有火灾发生。两宋时均有火灾防治的诸多法令,要求拓宽街道、扩大房屋间隔。宋真宗曾下诏要求陕西地区的军营将茅草更换为瓦片;宋高宗多次下诏改建房屋,“累令撤席屋(茅屋)作瓦屋,不奉行,比重罪当加重”,并要求在有火灾隐患的地方只允许建五十间房屋,各自留出一条宽三丈的防火巷,以阻遏火势蔓延。宋仁宗挑选精干军士,建立了中国最早意义的专职消防队——军巡铺。其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走街串巷地巡查火禁施行情况,并负责火灾的扑救工作。但军巡铺缺乏集体操作的强力拆卸工具和远程射水工具,灭火手段存在很多不足。

——摘编自张雅雯《宋代城市消防制度探究》等

材料二   194911月成立公安部之初,新中国的消防工作就被纳入公安部治安行政局管理。1955年举办第一期全国消防训练班,系统地教授防火灭火理论、灭火战术、操作训练和技术装备的性能与使用等知识,此后,定期向广大群众传授防火灭火知识为惯例。在公安消防队外,企业专职消防队及群众性义务消防队陆续组建起来。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公安部消防局科学研究所及天津、上海、沈阳等地的消防科学研究所逐渐建立。1957年,新中国第一部消防法《消防监督条例》颁布,消防工作与体制建设走上了法制化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丁懿斐《在光辉旗帜下——新中国消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火灾防治的措施并分析其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消防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

——摘编自沙虞《中国古代航海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1872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以轮船招商局为例,抗战时期由上海转移至香港,后又迁址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9年又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摘编自张诗雨《晚清以来我国海运事业的衰败与发展》

材料三   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

——摘编自中国交通新闻网《畅通天下便利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海运不同于古代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海运迅速发展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自原始社会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但在唐之前,茶叶大抵采自野生茶树。随着饮茶之风渐广,茶叶消费量激增,靠采集野茶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需求,于是,人工种植的茶园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茶叶核心产区。从茶叶种植上看,除去岭南道韶州、容州、象州产茶外,几乎尽出自长江流域。唐建中年间,北方饮茶之风日盛,大量的茶叶需从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带来了由南至北的繁盛的茶叶转运贸易。位于大运河枢纽素有“扬一益二”的扬州,成为唐代茶叶南北运输中重要的集散地,大量茶叶通过运河运到洛阳、长安。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开始依赖饮茶消解酒食,维持身体健康,刺激着唐王朝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开辟。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

材料二   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他们认为英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茶叶供给源,以结束中国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这个地方很快被选定——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这里有合适的气候、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1848年,罗伯特·福钧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深入内陆茶乡,盗取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使茶叶在印度得以大批量种植和生产。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被应用到茶叶的制作与运输中,尤其是大量制茶机器的出现,使此前从事制茶的小作坊纷纷转变为大工厂,到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的产量迅速超过中国茶的进口量。印度茶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关税为零,这一切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因此走入大众生活。

——摘编自韩红星、单依依《以茶为媒:明清中英贸易背景下茶的跨文化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大量种植茶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引种茶叶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材料三   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是为了塑造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而非谋求地区霸权、逼迫周边各国“选边站”。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坚定维护合法海洋权益,不争夺海洋霸权,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王宇轩《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FON”计划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给世界海洋建设带来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民间讲习所和教育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以工人为代表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不再专注于职业教育。《工匠、徒弟法》和《济贫法》的出台虽然代表着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英国重视古典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并不重视职业教育。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摘自王宇翔《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材料二 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明确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后者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中等技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一般应以不少于授课总时数的25%、不多于45%为原则。学生的实习应列入教学计划,除校内实习外,并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农村)等进行实习。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摘编自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3-05-07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而且成为了粮食出口国。为粮食增产,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等农业技术改良被广泛使用。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各郡长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的情况,以防商人囤积居奇;政府根据国内粮食价格,实施禁止进口、补贴出口的经济政策。18世纪中期,英国小麦的平均价格低于欧洲大陆的市场价格,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19世纪后期,英国一度出现了粮食危机,国内粮食价格上涨。1873~1894年,英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47万公顷下降到57.5万公顷。英国大量从国外进口小麦,到20世纪初,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79.7%。一战前,英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的人口需要。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961-1985年世界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统计表


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率(%粮食进口比重(%)粮食出口比重(%粮食自给率(%
发达国家

3.2

31.8

79.2

120

发展中国家

2.9

39.9

14.4

91

苏联及东欧国家

1.9

23

2.8

86

中国

3.5

5.1

3.5

99

——摘编自《近25年世界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格局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粮食消费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粮食生产、消费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80年代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的突出特征。
2023-02-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康德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也培育了传统的生态文明。相传,舜帝时就开始设立“虞”为管理环境系统中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专职官员。先秦典籍《荀子·王制》主张“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汉初景帝诏“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唐朝时期,国家设置山林自然保护区,实施与物候等因素相关的环保禁令。宋真宗时期,知澧州刘仁霸以劝课农桑、提倡造林为内容编歌谣十首教民歌唱,以普及造林知识。元朝《大礼撒》规定,如失火导致草原被焚烧者,全家都会被处以死刑。明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相关的环境保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张全明《宋代硬核环保措施及其核心价值》

材料二   清代后期,沙俄在修建中东铁路时,将自满洲里到绥芬河一千多公里长的铁路沿线两侧森林砍伐殆尽。日本紧接沙俄之后,侵入东北,从俄商手中夺过在大兴安岭的木材采伐权,一直延续到伪满洲国时期。近代东北,实行开放,鼓励移民实边。“移民日盛,而从事于采伐开垦者亦日增,森林形象已变坏”。另外“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森林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1942年,据伪满洲国林野经营大纲的资料推算,当时森林面积约3000万公顷,较之清代中期减少近三成。

清末以前辽河曾是东北地区航运命脉,但20世纪初以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东北的西部边缘在民国时就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的倾向,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率也明显增加。以黑龙江而论,船行于树梢,屋沉于水底,因此则农村经济动摇矣。

——摘编自王广义《近代中国东北资源与环境问题述评》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生态理念及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后期东北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环境治理的启示。
2024-02-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每个都城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庞大,远超地方城市,这是因为都城的建立是为了加强王权及聚合地方资源,历代王朝君王在定都之后,几乎无不使用国家力量,用强制的方式来聚集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使都城得以快速发展。如秦始皇定都咸阳之后,强制性“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明朝永乐年间,明廷迁都北京,曾先后两次以国家的力量强制性向北京移民。

——摘编自王立华、何一民《王权—国家力量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古典时期雅典的僭主、政治家等也都认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比如露天剧场、体育馆、庙宇等公共建筑。工匠们就用一些“宽敞、漂亮的公共集会地”装饰雅典城,他们的工作包括种植树木,给广场和柏拉图学园修建小路和提供水源以及提供排水和卫生设施。在古典时代雅典的城市规划中,民主的因素也可见于居民区之内的房屋布局中。

——摘编自林雪丽《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演变看政治因素的影响》

材料三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土地占有者:“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这样见缝插针建成的房屋不仅结构混乱,而且采光和通风的不足还会带来恶劣的卫生条件。在利兹,一些工厂主在工厂附近的有限面积内塞入了小规模工人住宅区,包括臭名昭著的背靠背住房。这种住房只有一面墙上有窗户,采光和通风都极差;房屋围合成狭小的中庭和独头的死巷,只在一角设有公共清洗场所和厕所,几乎没有排水、排污及供水设施,因为工厂主认为“将管道引入尽头封死的道路,从经济上考虑是很不划算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规划法》开始酝酿出台。1978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随之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机构。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增加与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到1986年年底,全国城市规划队伍发展到了1.5万人。1989年后,中央人民政府着手建立以《城市规划法》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配套法规和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出台。

——摘编自任致远《改革开放与城市规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应对城市规划建设问题的有利条件。
2024-05-17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