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6—1949年杭州城市发展简况。

阶段简况
杭州早期建设时期(1896—1911年)
1.通商口岸开放与交通建设。1896年杭州开放为通商口岸,通过借鉴上海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909年,沪杭铁路的竣工,改变了杭州的交通运输方式,加强了杭州与其他城市间的交流,更加快了其城市化进程。
2.设立海关和开辟租界。1896年,杭州开设海关并正式开港通商,同年日本在杭州开辟租界,设立领事馆。它们的出现也是杭州城市近代化的主要带动因素之一。
3.公共事业快速发展。1883年建成有线电报路线并设立中国电报总局杭州分局。1910年建成火力发电厂
风景建设时期(1912—1937年)
1.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加强自然景观保护。疏浚西湖,开放孤山公园,新建湖滨公园。
2.改造交通。建成杭江铁路和钱塘江大桥,在连接原有的铁路后改名为浙赣铁路,成为中国东南部的一条交通干线。大规模拆除城墙修建道路的同时修建通往邻近省市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
3.创立新市场。将西湖湖滨的清朝旗营旧地拆除后改建为新兴的商业区—“新市场”,实现了商业和旅游业互相促进。
4.杭州市分区设计。1932年,杭州市民政司拟定《市政府分区计划草图》,将西湖和环西湖的风景区划为市区。1934年发布《杭州新都市计划图》,将城市分为行政区、风景区、森林区和商业区等13个区
杭州新都市时期(1945—1949年)1.恢复城市功能,修缮维护城市内的相关道路、桥梁、水渠等。
2.调整城市绿化,疏浚市内大小河道。
3.成立公共工程委员会,制定《杭州市公共工程委员会组织规程》

——改编自王晓晓、施瑞婷《杭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杭州城市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杭州城市发展的有益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武帝“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唐前期有的佛寺设置了疠(麻风病)人坊,僧侣替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武周末期,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政府遂于长安年间(701-704年)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因病坊置于寺院,悲田使对病坊仅行监督之权。

——张志云《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

材料二:文艺复兴给医学带来了两个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解剖学之父”安德鲁斯·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对盖伦主义造成巨大冲击。16 世纪至17 世纪,伽利略、笛卡尔等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纷纷加入到医学研究领域,医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革命促进了听诊器、眼底镜、皮下注射的发明以及镇静安眠剂氯醛和麻醉剂氯仿等化学有机物合成,改善了手术条件,使用乙醚等麻醉术和消毒术逐渐流行起来,开始进入消毒与无菌时代,使得外科技术迅猛发展。

——李文辉等《西方医学简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

材料三:美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长期以来,多任美国总统试图引入全民医保制度,终因受到有关利益集团反对和自由主义观念禁锢而搁浅。于2014年1月1 日正式实施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将3200万美国公民强制性纳入医保范围。但新法案的推进仍遇到医师协会、富人、律师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的较大阻力。目前,有17 个州选择退出医疗救助扩展计划,5个州保持观望态度。

——谭相东、张俊华《美国医疗卫生发展改革新趋势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悲田养病坊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及中华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述推动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控制疫病传播方面取得的两项重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缺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概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山东郓城儒医钱乙,三岁丧母,寄居于姑母家。他跟随姑父吕氏习医,并赡养姑父直至终老,“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図,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他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被誉为“幼科鼻祖”。由材料可知,钱乙践行了如下哪些儒家思想(     
①仁孝观念                                             ②忠君思想
③“格物致知”理念                                ④“绝假存真”理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的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但这种基于传统手工技术和旧有组织方式的生产,难以抵挡新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科茨沃兹所在西部毛纺区不但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甚至还未紧随。这个英国原工业化“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落伍了,西部原有毛纺业城镇逐渐“空心化”。

从中世纪起,科茨沃兹当地人普遍用这种岩石筑房,其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被列为国家公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

——摘编自刘景华《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在旅游开发晚于周庄、西塘等同类古镇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乌镇模式”成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乌镇文化遗存与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成了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的“梦里水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乌镇为“圆心”,苏嘉湖交界区域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2013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像乌镇戏剧节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多家。

——摘编自新华网《乌镇如何成为“世界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茨沃兹地区城乡转型的基本历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各阶段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乌镇相对于科茨沃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镇建设的认识。
7 . 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〇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〇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〇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2022-09-23更新 | 993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76年,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描写了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骑自行车情形:“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国人能够普遍接受新生事物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C.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D.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10 .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樱(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
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