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 .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开埠通商为契机揭开序幕的。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开埠以后,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在人文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城市发展始终处于低度、有限的状态,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

材料二   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促进了市政工程建设的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些近代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煤气、卫生设备、近代化的交通与邮电通信等也陆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进而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及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由于通商口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租界内西式市政建设的示范作用,通商口岸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与更新,并由此向内地城乡传播,带动了内地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朝辉《从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传播看中国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3 . 【近代中国城市化】

材料一   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分类情况   

城市类型代表性城市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
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郑州、徐州、石家庄
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西安

材料二   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大量城市居民属于“候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城市化下世界与中国】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局逐步稳定,城市人口占比 20%左右。1890年以后,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攀升。随着交通的进步,美国大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增加到 5000 万。在 1920 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的总数超过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

——摘编自李超《城市化∶经验回顾和路径启示》

材料二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 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 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 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个阶段,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条件及其影响。
2022-01-18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