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3 道试题
1 .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下条文(     
215条:医生用青铜刀治愈全权自由民之重伤或眼内障者应得10个银币。
216条:如患者为非全权自由民,应得5个银币。
217条:如患者为奴隶,由其主人支付医生2个银币。
218条:如医生用青铜刀为自由民割治,造成患者死亡或致眼损害者,应处以断指之罪。
①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②说明青铜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③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④可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医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01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3 . 发轫于两宋时期的市镇,在明清时期的太湖平原地区已经蔚为大观。这些超越了自然、行政区划藩篱的江南市镇的形成是(       
A.以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为基础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体现
C.以古代出现书院教育为标志D.明清社会转型的集中反映
2024-01-3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估计,清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江南的市最为著名。广东广西等地贸易之所多名为“墟”北方多称“集”,“场”是四川等地集市的称呼,“埠”是作为码头的市,所谓“村市为墟,水津为埠”。材料表明()
A.海外贸易繁盛B.基层市场活跃C.长途贩运兴起D.商人群体形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古代都城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不仅受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决策影响,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其二、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三、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理位置与政治权力集中。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选址于具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的地方。二是城市布局与政治象征。古代都城的宫殿、祭祀场所、政府机构等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统治者威望和政治秩序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三是文化交流与知识输出。都城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的中心。

其四、古代都城的经济活动与宗教文化。都城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手工工匠和农民等聚居,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催生出市场和工坊等。

——摘编自杜尚远《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古代都城文化探究》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观点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照抄材料)
2024-01-3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元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据统计,2009年全国铁路完成基础建设投资6000亿元,其中消费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推动了某些城市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产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知(       
A.铁路新型产业促进经济跨越发展B.中国铁路整体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C.中国铁路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D.铁路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为了抵制茶叶走私,1784年英国通过《抵代法案》,茶税开始大幅降低,从之前的114%直降到12.5%。法案实施7年后,英属殖民地茶叶生产大幅增长,欧美其他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的份额下降到9.3%,从英国进口的份额则上升到90.7%。该法案(     
A.加速了英国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B.打破了列强共管中国的局面
C.确立了英国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D.增强了中外茶叶市场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这些契约(       
A.增加了商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B.维护了商人群体的利益
C.维护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权威性D.体现了对社会权利保护
9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到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A.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B.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D.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