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即为推动面向内部市场的本国工业的发展,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提高关税,引进外资,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墨西哥工业部门占全国总产量的35.8%,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缺少竞争力。墨西哥进口替代战略实施需要大量进口资本和中间产品,这使墨西哥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最终引发债务危机。为此,政府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对外开放,转向外部市场,克服国家干预带来的弊端。但由于政府责任的缺失,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加剧。墨西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未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董经胜《墨西哥现代化模式的转换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扶持本国工业发展以代替进口产品)。60年代,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繁荣和国际贸易放宽限制的机会,采取鼓励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发展中,新加坡形成了制造业、对外贸易、金融业和运输业四大产业并存的多元化经济结构。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发展缓慢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加坡调整经济结构,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新加坡又将有限的资源从制造业转向高科技、金融服务业,使其经济发展到更高层次并跻身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汪恩键、潘黎明《新加坡的现代化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墨西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墨西哥相比新加坡工业化道路的独特之处,并归纳影响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主要因素。
2 .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不同经营面积的农户纯收入数据表(以四地177家农户为调查数据来源)

经营面积户均纯收入/元亩均纯收入/元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元
5亩未满122.65930.91250.051
510174.24323.55166.691
1015251.57321.06577.407
1520372.93422.26987.680
2025397.19317.596103.880
2530563.78021.240129.562
3035535.23516.264125.446
3540517.68013.91697.089
40亩以上736.17513.007120.290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当时,大、中、小型机械已经进入农户家,农户主要经营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开始进入农户的经营领域。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均占有土地状况大大改善;农户拥有先进机械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生产工具占比不断降低。2009年至今,家庭经营性收入异军突起,进城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农户生产或经营方式都高度市场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勇亮《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研究三大历史时点的比较与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1936年农户经营面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农户采用的主要耕作模式。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活动之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已经初步形成专业体系。货币借贷促进了财富的集中,集中起来的巨大财富必然要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根据《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利率水平很高,债务人利息负担沉重,往往由此而沦为奴隶。古代两河流域丰富多彩的货币金融活动是其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其商业文明影响广泛深远,成为其后地中海地区进而欧洲大陆商业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禹钟华《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及其影响》

材料二   “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 Banca,原意是长凳、椅子,英语转化为 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15-16世纪时期,随着跨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将不同型制的金银铸币换成某一标准货币的需要。一些商人看到了这种需求的潜在利益,于是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为避免货币意外损失,且在交易中又能方便地使用其货币,人们便开始将多余的或者暂时不用的货币交由兑换店或者金店保管。在这样的背景下,兑换店开始主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就诞生了。158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的银行是普遍认可的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荷兰、德国、英国也相继设立了银行。

——摘编自刁莉、胡娟《银行的起源、交易及合约密集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借贷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银行诞生的背景。
2024-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5年底,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贸易的比重由6.52%下降为0.005%;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8.4%上升到99.2%。政府大力组织成套设备和其他重要物资进口,千方百计发展生产扩大出口,1956年实现了贸易盈余0.82亿美元,初步扭转了长期入超的局面。

——摘编自彭波、韩亚品《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材料二   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200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实体第四位。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要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十三五”期间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从而使我国在推进多变、双边以及区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谢孟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国际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光认定:增加粮食仓储是“为政之首务也”,“常平、义仓,汉、隋利民之良法,常平以平谷价,义仓以备凶灾。周显德中,又置惠民仓,以杂配钱分数折粟贮之,岁歉,减出以惠民。宋兼存其法焉。”他建议发展地方性仓储,并将“仓廪之实”作为考察地方官任期内政绩优劣的一个标准。司马光还在《论财利疏》中警告当政者:“古之王者,藏之于民。降而不能,乃藏于仓廪府库。故上不足则取之于下,下不足则资之于上。此上下所以相保也。”

——摘编自支任霞《司马光的粮食安全思想》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非常明确,十八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把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上升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初级产品的重大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保障,提高其战略定位,对于稳定粮食等农产品生产链和供应链,对于稳农保供十分重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未来食物来源和结构、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元食物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保面积保产量同责等三项重大制度,从根本上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任务和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储备体系,建立自主可控、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链。逐步完善颁布维护国家粮食发展和安全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完善粮食加工、流通、储备体系”等相关法律规定。

——摘编自尹成杰《新时代新征程粮食发展和安全的根本保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粮食安全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变化。
2024-01-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其市场范围远至黑海、非洲大陆等地区,在欧洲市场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其海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培育。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通过十字军东征开拓海外市场,在市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以政府主导方式获得大量商业特权,以达到垄断目的。出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共和国政府十分注重城市环境的建设,威尼斯等城市的港口方便快捷,沿海布满了码头、仓库、客栈以及富商的府邸。共和国政府也十分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一方面政府建立特别的司法制度,解决海外贸易中的商业纠纷,另一方面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航海法规。意大利各城市实行的共和体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是海外贸易繁荣背后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各城市共和国政府在海外贸易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运用看得见的手,开拓规范市场,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摘编自程洪福:《论12—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高度繁荣背后政府培育市场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至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