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根基,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战略思想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摘自毛长喜《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2024-04-26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身体检查是基于医者取像类比推求而得,与之相关的身体观与天道循环运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观相应,这完全不同于西方解剖学形态。至近代中国,西方身体检查模式传入中国,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始在西方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标准下被评价。1903年,《湖北学报》和《江苏(东京)》分别刊载《简便国民教育法》和《教育之基础在于身体》,强调对学生入学后进行身体检查。1928年,体检在中国不同领域陆续有所体现,民国著名学者黄传霖在专著《身体检查学》中列出了身体局部检查、预防接种施行之前检查等12项身体检查种别。同年全国有了统一的卫生行政体系。1931年又出台了关于从业人员体检的《应考人体格检验规则》。此后,国民政府逐渐在技术和制度安排上实现对不同人群的统一体检。

——摘编自王瑶华《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2083个,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疾控中心和各级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工作网络等。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止2021年底,基本医疗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同年,60余种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40多种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摘编自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与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吉迪恩·S.格兰尼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概括为:“在任何情况下,城市的设计都是根据哲学家的观点来进行考虑的,并且,以城市结构的形式把伦理价值、自然力以及宇宙周期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所有城市都建筑在一个整个社会都遵从的法则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兼具“厚民生”“利民用”考虑的城市设计伦理理念也一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良传统。总体上看,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是等级秩序与惠民要求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平衡的过程。

——摘编自秦红岭《中国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论要》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总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当时国力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的工业化需求,有步骤地进行新建或改建。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城市的多功能性,突出第三产业的建设,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城市的建设方针和建设特点。1992年以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半个世纪城市建设方针变迁的曲折经历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重温这一历程可知,城市建设方针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董志凯《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你对城市建设有何认识?
2023-12-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12-20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上半叶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示意图


——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

材料二:近代的开埠通商,不仅使中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也使得国外的先进生产力在中国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登陆并壮大,从而导致港口—腹地这一先进生产力空间扩散和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的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交通和通信体系的形成和扩大,促使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最终形成。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呈现上述特征的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国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材料二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形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住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J.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5王韬撰《瀛埃杂志》,介绍上海洋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七日礼拜为安息期……是日,西国行铺停止贸易。”
1882福州船政学堂规定,学堂的四个班中,受教于洋教习的一个班享受星期日休息;其余受教于华人教习的三个班,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各休一天。
1897宁波中西学堂规定:“凡遇礼拜日,则停止讲读,但不得任意闲游。”
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休息制度。
1906清政府中央各部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08各地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其中成都自治局办公条例规定:“星期日休息”。
1911年夏清政府中最守旧的吏部与礼部,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29清末民初,大多数的工厂多实行变相的“星期休息”,即工人两星期左右可享有一天假期。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星期日休息作为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护。
1994国务院确立“大礼拜”和“小礼拜”,实行“单双轮流休息”制度。
1995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星期日公休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至现代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发展历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造船基地集中在两浙、福建、江西以及两湖地区。该时期,造船工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设计方法,能够制造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并具有特定性能的优良船舶。最能代表宋代船舶建造水平的是远洋海舶,其特点是载重量大、设计科学、性能优良。宋代内河造船业也不断发展,公元10世纪末,仅官营造船工厂每年就要造3337艘漕运船只。内河船只的推进力主要是风力和人力。

——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主要采取国内与国外联合的方式设计出口船舶。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口船只由中国造船业自行设计。中国的造船企业十分重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十多年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航运的需要,造船企业开发了近千种船型。国内主要船厂现在都能按照现代国际造船技术和造船方法建造船舶,如118000吨穿梭油轮、69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年来计算机在造船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这反映了我国船舶工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跨越发展。

——摘编自王守道《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造船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船业发展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各种史料估算,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不下于4亿两,而日本和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至少有6亿两。……美洲及日本白银的大量流入,引起了物价上涨,生产利润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样一来就驱使着更多的居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在苏州府、松江府的一些村落中,居民将自己的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更高的利润。再者因为手工工场形成了一种规模,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通过这些途径,乡村的商品经济便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乡村也逐渐成为地方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徐毛敏《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关系研究——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流入中国”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则以1943年《社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2023-03-05更新 | 999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