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谈一谈】

材料   我们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他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了。以智能化技术为牵引的这场新科技运动,犹如一场“风暴”,席卷各个领域,预计会在21世纪的前半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与以往的科技革命技术不同,是以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为特征,把智能应用到广泛的领域,从而开启发展的新境界,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大变局。从以往的发展看,新的科技革命总是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智能化不仅创造更高的效率,而且创造更新的方式。鉴于此,乐观者认为,传统生产方式所存在与积累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解决。比如废气排放问题,智能化可能会使得能源利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等等。

——张蕴岭主编《百年大变革——世界与中国》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科技革命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站集通信、交通、馆舍等功能于一体,一般30里或60里一站,接续传递。驿站的建置于商周时期。汉代开始提倡驿骑,为开拓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广修驿站。唐王朝仿效汉朝,在敦煌广设驿置,同时完善驿制,设驿长、驿夫、驿使、驿吏等负责驿站运行。各代对驿使行程都有规定。如唐规定驿马日行六驿;如有紧急情况,要求日行十驿。驿使到站及离开驿站,都要记时,并要求到站必须换马,不换马者杖八十。同时还规定如凡不享有用驿权而枉用者,及属应用驿之事而不给用驿者,均杖一百。唐代驿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元代则实行“站户制”,政府强制“ 站户” 专门承担驿站事务,很多站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明朝虽未设专职站户,但相关驿站徭役一般仍以专业户承担。清朝建立后,革除明季摊派,但在裁驿充饷命令屡下、驿传差务不减反增的情况下,驿站运转再度回到明季旧路。

——郭延兵《中国古代驿制嬗递与驿夫命运》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驿传体系弊端凸显。在1880年请设南北洋电报的奏折中,李鸿章说,“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 此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沿海设立邮局。郑观应等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借鉴西方邮政经验,建立本国邮政体系,改进中国传统驿传体系这一劳民伤财、步履维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以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朝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报线网络。但近代邮政发展也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抵制,反对声音“哄然起矣,不曰殊乖政体,即曰有礙成例,哗者一人,和者百人矣”,甚至有人指责此乃“亡国所为,今若立地创行,日后流弊滋甚,于是倡者一人,挠者千人矣”。

——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驿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驿传向近代转型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邮政在晚清的建设障碍谈谈你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芝加哥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产业中心,人口增至30万而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6/1884-1885年,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

——摘编自王鑫刚《上海高层建筑百年发展探讨》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20世纪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认识。
2024-05-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社会住房是保障性安居住房。19世纪工业大发展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一些企业家、慈善家出资建设“工人住宅”,产生了第一批大型房产建设公司。1894年通过《施格弗莱德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工薪家庭购买并拥有房产。随后,一列法案从机构设置、金融优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廉价住宅的政策支持。至1939年,法国建成近30万套廉价住宅,大约有一半是租赁,一半出售给小型房产所有者。二战后,法国遭遇了严重的住房危机。从1950年代末开始,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运动开始,至1970年代,住宅建设量基本解决了战后的住房赤字。其中,64%由国家补贴,23%属于社会租赁。1980年代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孙莹《法国社会住房的政策演变和建设发展》

材料二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在大力修缮旧房危屋的同时,建筑了一批新住房。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仿照西方邻里单位的手法,在复兴门外建立了一片新住宅同时又学习苏联住宅生活区建设办法,在建设工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工人住宅区。住宅楼房多数是3层,每户设有厨房、厕所以及上下水、甬道、路灯、各种市政管线都通到每幢住宅;在一公里的距离内商店、学校、俱乐部等服务设施齐全。居住区内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协调,庭院完整;绿树成荫,有较好的通风和日照。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法国社会住房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4-04-03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至晚清海洋利用的认识。
2024-05-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0月,英国卫生大臣贝文就主张彻底改革地方管理体制,维护城乡的均衡发展。他设想把城镇区和乡村区结合起来,建立238个当局,其中2/3人口在15万及以下,确保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离行政中心10英里的范围内,极少人超过20英里距离。这个想法没有成为现实,直到1972年地方政府法,才废除了原来的1086个城镇区和乡村区,而设立了296个区。在各个都市郡下基本上都设立都市区,在非都市郡下则设立非都市区。到90年代,郡和区都为单一当局所取代,通常包含城市和乡村地区,从而把乡村腹地与城镇中心联结起来衡发展的基本事实。

——据陆伟芳《20世纪新格局:行政区划分与英格兰城市化的深度发展》

材料二   1978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农转非”人数增多,改变了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出现了城市人口逆流到农村的情形。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户籍管理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1985年公安部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为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公安部分别于1997年、2001年出台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而言,19842001年中国城乡户籍壁垒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很多中小城市基本放开了户籍制度,甚至有些大城市也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

——据郭君平《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又以其地处丘陵且山脉横贯的地理优势,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六朝以来,镇江作为“东南锁钥”,身为军事要塞却并不封闭,反倒孕育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方移民和驻军涌入使其迅速繁荣明清时期,朝廷以漕运替代海运,镇江府漕运发展到顶峰。除了官方的漕运,地处商品经济活跃的江南地区,镇江开始作为中转商港而繁盛,沟通起各个方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旧府城西门外沿江沿河地带(今京口闸)附近建立起的商贸中心,即日后的西津渡奠定了开埠前镇江港埠区域的空间格局。在鸦片战争前夕,镇江虽常驻副都统一员,但多以商业和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

——摘编自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为了直接介入内陆的中国市场,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了一批内河的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1858年《天津条约》中所规定的镇江的开埠。镇江开埠后,在封建势力的打压和西方资本的蚕食下,长三角地区的铁路修筑较为落后,交通结构近代化显得步履维艰。进入20世纪,随着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及其附属路段的兴建,中国南北运输的动脉被打通;而津浦铁路与沪宁、沪杭铁路的贯通更是彻底地改变了千年来的贸易路线,极大地影响了途经区域城市的兴衰消长,镇江货物聚散码头的功能开始弱化,商业日渐凋敝。从1912年到1927年间,江浙地区的运河疏于治理,江南运河北段(即镇江段)淤塞甚多。

——摘编自张志毅《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概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镇江城市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镇江城市走向衰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镇江城市变迁的历史启示。
2023-10-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下图为“1850—201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论的规律》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已经形成整个国际经济的新格局。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同改革开放初期,已不能同日而语,而且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新的任务。城市化的基础、背景和环境已经不同往日。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指导方针,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城市化。

——摘编自中科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中两国城市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简析推动西方国家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发生的根源。结合所学,提炼“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建设的认识。
2023-07-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3~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

1843

41724

6.6

1893

33671

8.2

1920

44715

10.6

1936

46926

11.2

1949

54167

10.6

1957

64653

15.4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也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以来中英城市化的启示。
2024-04-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宁古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粮食产、销分布结构不均衡的条件下,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意味着风险。换句话说, 不断加深的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占优势地位的工业化国家。近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疯牛病的暴发,人们越来越质疑集约化农作制所依赖的技术的可持续性。例如, 掠夺性经营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对粮食减产和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 都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自然资源退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而贫困化加剧,自然资源退化则愈烈。特别是世界性水危机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 近8亿人营养不良,还有大量人口患有地方病、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导致众多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生产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贫困和粮食不安全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在人口剧增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膨胀,但就业不足,导致贫困人口迅增。

——摘编自丁声俊 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材料二     

首先,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每年新增150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16亿之众,这将是中国未来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促进粮食需求总量增加。第三,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水、耕地资源将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激烈的经济竞争,目前中国农业国际参与度小,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日趋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农民受教育和组织程度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lO%的速率递增,粮食供应面临国际廉价粮食的竞争,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将日益显现。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近30年仅因旱灾损失粮食就达1.5亿吨。因此,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不可低估。

——摘编自傅泽强 蔡运龙《世界食物安全态势及中国对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8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蓝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