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谈一谈】

材料   我们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他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了。以智能化技术为牵引的这场新科技运动,犹如一场“风暴”,席卷各个领域,预计会在21世纪的前半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与以往的科技革命技术不同,是以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为特征,把智能应用到广泛的领域,从而开启发展的新境界,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大变局。从以往的发展看,新的科技革命总是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智能化不仅创造更高的效率,而且创造更新的方式。鉴于此,乐观者认为,传统生产方式所存在与积累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解决。比如废气排放问题,智能化可能会使得能源利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等等。

——张蕴岭主编《百年大变革——世界与中国》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科技革命的理解。
2 . 主题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严重失衡。1924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

——摘编自谭学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材料二   面对社会经济危机,企业家们对国家管制经济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尤为不满,于是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求变革。资本家认为过多的国家干预存在大量弊病,如弱化了市场机制,不利于他们追求利润。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政府取消部分经济管制,开始了政策的初步调整,英国等国也有类似举动。经济理论方面,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崛起,其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治理论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盛行,强调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席卷西方,相关学者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低效而危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政权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提出的新管理体制被称作“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是在试图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 1.6%。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上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四   1921年11月,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苏维埃政权下的改革问题。苏俄当时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必须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那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重大的改革。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时面对的不是太平景象,而是广大农民对粮食征收制严重不满的情况下,苏俄的改革从对农民的让步,取消粮食征收制,实施粮食税开始。列宁说,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编自郑异凡《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

材料五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的农民已经多次悄悄地进行改革的实验。在中国改革中农民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们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官方认可,中国的改革也真正开始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起初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中共十三大仍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郑异凡《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


主题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材料六   下图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2000年,单位:10亿美元)


   

材料七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材料八   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主题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材料九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材料十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广度基础设施制度化分层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十一   16世纪开始,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猛涨。19世纪中后期,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用英镑支付,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70年代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5)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俄实行新经济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认识。
(6)根据材料六、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说明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7)据材料八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8)根据材料九、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九、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
(10)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货币与时代的演变”为主题,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23-12-0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09·选必二第09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1)【说一说】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事件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年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谈一谈】

材料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成为了一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家韩国报纸讲:钱能产生力量,力量能创造愿景。但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搞亚投行没有挑战现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而美国在世界银行的股权不超过20%,但仍具有最后的决定权。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制度,使得那些要接受贷款的国家不用接受非经济的条件。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目的是全球的繁荣和合作。

——摘编自龙永图在“2015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龙永图对亚投行的认识。
(3)【说一说】

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

时间摩擦概况
初发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拉开日美贸易摩擦序幕。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展开,其中,围绕纺织品的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对美纺织品出口实行自愿限制。
频发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美间贸易摩擦的领域亦从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投资、商业惯例等方面。贸易战的结果,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

——摘自《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到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023-05-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4 . 【谈一谈】

材料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污染了土壤和环境。生长剂、增肥剂、膨大剂、着色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所含成分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023-05-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819日)


谈一谈你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看法。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 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 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 堆积群峰起, 一朝海泊来, 顺流价倍斐, 不怕生计穷, 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 开拓了  “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 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 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 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  “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 1932 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 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瓷器贸易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4-03-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二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货币体系的价值在于贵金属,而基督教世界的信仰共同体的价值在于正统、家世、遗产和知识。15世纪以前的欧洲,商品交换并不怎么用到金钱,这两者多数时候并没有发生冲突。而且,人们常常把金钱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财富——贵族的遗产、教会的圣职、王室的公职、农民的税费——这样就把金钱与传统价值观和既有的权力结构联系了起来。经院神学家们也常撰文解释如何在合理范围内让金钱与基督教信仰和谐共处。但是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事情发生了变化。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有人发了财,有人赔了钱。更重要的是,欧洲各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它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更想斗出个你死我活。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

材料二   19世纪的100年里,工业化使很多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影响不断增长。从1815年到1914年,官吏、教师、金融家、律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挪威人口中所占比例从6%增至22%,这些人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社会阶级,他们最初通过各种交往形式结成社会群体,比如19世纪的阅读圈子、咖啡馆、社交俱乐部或文化组织。身为中产阶级一员意味着不仅识字,还拥有文凭,最好是高中和大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有,参加各种团体、慈善事业或社会开展的活动,有足够的收入在环境宜人的郊区买一栋别墅或一套舒适的公寓房子。赢得社会地位不是靠爵位或世袭,而是凭个人奋斗、品德高尚、生活方式和“体面”的外在表现。19世纪初,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士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诸多方面也是政治中坚力量,但他们越发感到,必须与社会底层成员分享权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6世纪以来,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唐朝也不例外。唐朝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暴发的疫病。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朝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它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的底层群体。病坊的所属关系: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弥补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胡阿祥等《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基层民间医疗开创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防治疫病的经验对今天的借鉴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摘编自孙涛等著《国医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并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生活细节信息来源
衣着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画像石;明器
饮茶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文献
屋宇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文献;明器
车辆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