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农业革命,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失地农民自由地流向了城市。同时,农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减少了近代企业选址的地域限制,为工厂企业在有限空间的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工厂企业的集中,意味着劳动人口和社会总人口的城市化过程。此外,近代工业企业在生产、销售、运输、资金、劳动力及其管理上的社会联系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要求工厂企业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直接推动了欧洲人口总数的迅速增长,进而推动了欧洲大量从事制造业和商业活动的城市形成。可见,近代欧洲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科技变革的产物。

——摘编自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将近代中国开埠通商城市从清政府的专制机制中强行分离开来,出现了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依附于殖民者需要的同时,将西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果直接输入中国,使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启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产生了早期现代化的承担者。与欧美等国的城市化相比,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程度滞后,原因在于中西方城市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动力:中国社会内部未能自发地产生发展现代化的动力;中国城市化与半殖民地化同步进行;洋务运动造成城市与农村严重脱节;等等。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化发轫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未能从内部产生的原因。
2024-01-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社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3 .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023-11-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朝代


西






农业1626154121314271262
【大一统】1312592441121358325343283440
手工业404306347354527474339374546
医药20180884110141621031312
其他111000019010120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7-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南宋李嵩创作了多幅风俗画《货郎图》(图为《货郎图》临摹卷),描绘货郎肩挑杂货担走街串巷,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和新奇见闻。儿童看见货郎进村后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货郎”现象说明南宋(     
   
A.“瓦肆”遍布大街小巷B.乡村商品物流不够发达
C.边地“榷场”贸易兴盛D.城乡“草市”非常繁荣
2023-06-18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

时间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顺治十八年“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国内效应”。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及原因。
(3)根据上述两则史料,简析宋代以来海洋政策的历史启示。
2023-05-24更新 | 261次组卷 | 1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洋针量为8.57亿枚,19世纪80年代升至19.58亿枚,增加了一倍多。1890~1894年的年均进口量为26.94亿枚。1879年的一份报告也说:“由于价钱便宜品质优越,洋针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品,并且似乎已经大量地代替了土货。”这说明当时(     
A.土洋结合成为大众的消费主流B.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众生活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贸易结构出现根本逆转
2023-04-03更新 | 320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英国很快就把交通建设重点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近代化海洋运输网上,英国利用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主要是构筑国内铁路网,之后便把构筑殖民地铁路网作为重点。19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建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接着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19世纪30年代后,又转移到建筑铁路干线上来。1825年,英国汽轮“企业号”航行到印度,从此汽轮逐步被广泛采用。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出现了建立近代化海洋运输网的热潮。1840年起,英国建立了一系列专业化的巨型航运公司,当时与主干航线联结的还有无数条支航线,组成了像蜘蛛网一样的全球海洋运输网。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沿江城市中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通商城市的近代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起初是原有的轿子和独轮小车等代步工具数量大增,之后,人力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获得巨大发展。1874年,《申报》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民国以后,自行车不仅在大城市普及,而且也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日渐普及。半机械化的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给广大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动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

-摘编自熊林《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与近代思想的普及》

材料三   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环境因素

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内部机遇内部挑战外部机遇外部挑战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交通结构不合理运输需求持续旺盛资源因素制约加剧
行业开放程度高运输效率不高科技进步支撑保障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优先发展的共识综合运输体系要求较高
交通发展新思路不
断深化
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
求有差距
交通先导性作用进一步
突出
交通消费方式发生重大
变化

-摘编自周伟《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国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英近代交通发展的不同及两国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看法。
2023-04-0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部分名校2023届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