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 “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2 . 《黄帝内经》中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其中《内经·素向》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均宣扬这样的医学思想: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避免过错与过失。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生命至上思想B.强调医乃仁术与伦理
C.重视科学与务实性D.具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2023-02-28更新 | 966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族重视商业,其从事人数之众、经营范围之广,使商业较先商时期更为繁荣。《尚书·酒诰》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为人子者为奉养父母,不辞劳苦到远方去经商。在殷墟出土文物中,有渤海出产的鲸鱼骨、海贝和松绿石;有长江下游出产的水稻和印纹硬陶;有南方出产的象骨和龟甲;还有新疆出产的玉和云南出产的铜、锡等。商代人用海贝作为商业交换关系中的媒介、支付和贮藏手段,商代后期出现铜币。从殷商遗址看,商代都城中约有十平方里以上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宫庙、房屋、手工业作坊等建筑。

——摘编自李广瑞、梁晓晨《商宋文化》等

材料二   早在孔子之前我国已存在悠久的重商传统,孔子对重商的大舜、周文王、管仲都是很尊崇及推许的,殷人又特别重商,孔子作为殷遗民的后裔不可能不深受影响。孔子还继承了西周以来关市讥而不征的传统,反对国家干预老百姓的求利活动。孔子的重商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战国时期的两位儒家著名代表——孟子和荀子。从战国初年法家李悝首倡重本抑末以来,以商鞅、韩非等法家为代表,形成了北方文化系统中强烈的重农抑商色彩;而东方文化系统中的孟子等却坚持孔子以来的重商思想,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重商倾向。

——摘编自刘家贵《试论先秦儒家的重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先秦儒家重商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被称为“藕耕”,《诗》记载“十千维藕”“千藕其耘”。下列项中对“藕耕”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集体耕作   ②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③精耕细作   ④依托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8-28更新 | 809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7 .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8 . 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史料

出处

(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

《魏略·西我传》


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
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茶叶因其成本相对低、利润相对高而需求量大的特点,注定了其势必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我国新疆等地区的气候不适合茶叶种植,而食肉饮乳的生产生活习惯却使上述地区的茶叶消费成为习惯和必需。在强烈的需求之下,从成都、昆明等地通往西藏、青海的川藏茶路兴起,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明朝的晋商借助地利之便主导的万里茶路,把江南的茶叶贩运至塞北,延绵明清两朝,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商帮。《马可·波罗游记》对遥远中国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茶饮习俗已经传播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地各民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茶叶的知识产权和贸易顺差被迫丢失,传统小农式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模式被西方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茶叶品牌利用不平等条约倾销至中国,掠取了巨额的利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大企业、大品牌的综合实力,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断时尚、新生活模式转变。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宁 马晓云《浅析丝绸之路茶叶贸易与茶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0 . 《梦粱录》记载:清明之时,临安民众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此时尚犹未绝”。这反映出,南宋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经济繁荣民众富足
C.节日文化的兴盛D.传统社会结构受冲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