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3 道试题
1 . 大食物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是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食者,民之本也。                                     

——《淮南子主书训》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                              

——《宋史宋太宗二》

材料二:藕与蜜同食,可以休粮。                           

——宋《续博物志》

令天下卫所屯田军士人树桑百根,随地宜植柿、栗、胡桃等物,以备岁歉。

——《明大政记》

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清《帝京岁时纪胜》          

材料三: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呀么嗬咳……人问我什么队伍……八路军呀么嗬咳……自己动手么嗬咳……丰衣足食么嗬咳……加紧生产……为抗战呀么嗬咳。

——歌曲《军民大生产》(1942-1943年)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

(1)材料一分别从哪些角度论证了食物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食物来源包括哪些种类?
(3)材料三是诞生在不同年代歌曲的歌词选段,说出歌曲分别歌颂的历史事件。
(4)写出材料三中歌词的史料价值。
(5)根据材料一、二、三,总结“大食物观”的历史渊源。
(6)根据选必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为大家践行“大食物观”献计献策。
2023-12-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2023-02-1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4 . 如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B.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据史料记载,古代埃及人口在王国时期大约有160万,到古埃及后期已增长到490多万。这些数据与后世对古代埃及聚落城市规模的考古结论相符合。这可以说明(       
A.古代埃及社会发展进程最快B.考古比文献史料价值更大
C.该史料记载具有一定真实性D.当时埃及城市化程度极高
2023-11-08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随着新航路开辟,玉米、番薯等食物物种传入我国,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有同学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麦(玉米)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1572年)

材料二   “……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集,绞入汉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标厚壅,大早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番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芥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外来食物物种传入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09-23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河南、江苏、浙江、广西、内蒙古、吉林等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考古发现可以代替历史记述B.商周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发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悠久D.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极其有限
2023-07-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料资料来源
19341939年,南宁城市人口在8万—10万,19421945年城市人口6万余人”,市民群体对糖制品消费需求较为旺盛,使南宁成为晚清民国时期郁江上游的蔗糖消费中心。《广西年鉴》
郁江流经贵县河道长100公里,“县属航路,素恃郁江,上溯邕宁,下达梧州,帆舶云屯,交通至便”。据1942年贵县县政府统计,“黄片糖或白糖产品……每年约有4万担远销云贵两省及出口东南亚”。《贵县县志》
《贵县文史资料   
1946年,龙州出现小型机制糖厂,“广西省银行经理赵可任与南洋企业公司合资在龙州城……创办一间小型糖厂,甘蔗自种自榨,年产黄砂糖仅10吨左右”。《龙州县志》
民国时期,蒲庙出现专门经营蔗糖购销的糖庄。“民国二十六年,全镇有糖庄、杂货、饮食等8个行业65户,从业134人……民国三十三年,全镇有布匹、杂货、糖庄等9个行业37户,从业306人”。《邕宁县志》

材料二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1)以郁江流域蔗糖业为例,说明材料一的相关资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的史料价值。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从世界史的视角解读蔗糖传播史。
10 .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
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崖石刻:
"晚甘侯"-﹣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亦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理学一代宗师。

材料二   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       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023-09-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