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乡土运动作为德意志帝国时期应对“现代化危机”的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在当时倍受关注。人们希望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在他们看来,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才是理想形态,农村生活也是最幸福的,而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在恩斯特·鲁道夫和“德国历史与古典联合会”的呼吁下,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一方面,着力对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传统建筑和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抢修性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乡土自然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化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功利性破坏和掠夺。乡土运动的高涨感染到了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加入运动中,最终将自然生态和景观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政府陆续建立自然保护机构,以具体的立法和财政投入措施支持自然保护。

——摘编自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

材料二   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派人士与团体,在某些乡村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认为要挽救乡村出路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应“认取自家精神,寻去自家的路走,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晏阳初提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卢作孚力图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华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华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视地方医疗体系建设,逐渐确立了派遣医学官员前往地方的驻泊医官制度。《宋会要辑稿》载:“在京医学等员数甚多,并令尚书省措置。契勘翰林院见今医官至柢候七百余员,并无职事。”这为朝廷派遣驻泊医官提供了基础。公元1113年开始,朝廷实施了按地区分等、分别派遣驻泊医官二至七人的制度。从有限的记载来看,驻泊医官医术多优于民间医人。驻泊医官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参与地方赈济、救助灾民等事务。在差遣过程中,朝廷对驻泊医官的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对其官品也进行限制,同时通过任期内的治愈率对驻泊医生进行考核。但是,“医职初官,两迁便至升朝”的升迁优势,使得驻泊医官成为转官的阶梯而为人钻营。由于诸州郡驻泊医官的数量有限,在地方医疗方面的作用又相当有限。

——摘编自陈曦、吕文艳《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驻泊医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驻泊医官制度。
2023-04-15更新 | 353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 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 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材料三   长期以来,海床洋底的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深海洋底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威胁与日俱增。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并决定于1973年召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过程中,海底开发方式成为焦点问题。 海洋大国倾向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区域”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倾向于选择单一开发制。经过长达九年的协商,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就国际海底制度基本上达成协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了介于单一开发制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之间的平行开发制。作为原则,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进行,而且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摘编自鹿守本《海洋法律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因,指出该公约在海底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
2023-11-11更新 | 304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
2022-07-02更新 | 508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之前,改善公共卫生一直是地方志愿团体或地方政府的工作,英国的医院和诊所大多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爆炸,城镇人口的过度拥挤叠加污秽的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了人们的健康,出现了很多的婴儿死亡率,据统计,1842年在英国工人的孩子中有一半不满5岁即死亡。恶劣的工厂环境和超负荷的压迫劳动使工人的健康严重透支。在英国扫烟囱的童工中,时有因劳累过度掉入烟囱中或被烧、烫伤,由于没有洗浴卫生设施,发生了在历史上轰动的扫烟囱工阴囊癌事件。伦敦工人、商人和贵族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22、33、44岁。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律师查德威克提出疾病是贫困的根源而不是相反。他于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卫生的著作《大不列颠工人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之报告》,支持公共污物导致疾病,而疾病加重公共开支的观点。1845年,英国的一份官方报告建议各地要有单一的公共卫生主管机构,负责有关排水、铺路、净水、供水等工作,并且要求主管当局规范建筑物的兴建准则。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排除“讨厌的麻烦事”以及提供清洁自来水等。英国在中央政府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这个机构到1919年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卫生部。

——摘编自武斌《记疫 :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问题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印度美国日本其他总计

%%%%
192041896460.9340494.916197823.57350510.7688496
1922137006973.71553198.430289516.3295871.61857870
192466926754.31071808.742654134.6284872.31231475
1926152903354.750642418.173396426.3261970.92795618
192898167350.848923025.344773523.2146520.81933290
1930194168155.8114387432.935059110.1450781.33481224
193242601411.5310235183.4889342.41022302.737195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是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发展的时期。《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山戎”曾向周成王贡献特产“戎菽(大豆)”。“山戎”是与东胡族有密切联系的少数民族,春秋时居燕国之北。《管子·戒》中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西周时期,(耕地)休闲制度逐步向连种制过渡,春秋时期大概尚是休闲制与连种制并存的,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荀子·富国》中记载,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暴露了食品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足……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控制模式已被广泛采纳。以下是“生鲜食品全产业链风险指标体系”。

-据房瑞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策略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生产环节”相关的二级指标。如今,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生鲜电子商务行业井喷,请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3-01-12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其中,南海航线是主线。据记载,西汉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瓷器、茶叶等,从东南沿海起航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到印度换取香料、染料,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印度商人将中国商品经红海运往埃及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唐、宋、元时期,在广州、泉州侨居的外商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愈益发达。明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和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喜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 亿 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近代世界贸易的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这一理想模式传承数千年。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发展的一个分界点,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明清时期,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俭朴的住宅拥挤在一起。但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