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国家便开始定期晋见汉朝设在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的官吏,从而揭开了中日官方贸易的序幕。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由于日本当时的商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中小商贩还不具备来华贸易的实力,当时,官方贸易仍据主导地位,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断绝,影响和制约了官方贸易,由于元朝时发动征日战争,官方贸易受到冲击而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出现许多专业商人,随着日本国内庄园经济的发展,日本出现了许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除倭患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这成为明廷的沉重包袱,中日官方贸易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日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时,北方已被契丹占据,随后西夏建立,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吐蕃诸部不但盛产战马,而且对茶叶存在迫切需求。用茶叶和吐蕃诸部交换马匹,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开支,还能作为政治、军事之外的手段对其进行笼络和控制。因此,宋廷非常重视与吐蕃的茶马互市,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组建了茶马司,将茶马贸易严格限制在互市场所内。清王朝经过多年经略逐渐将蒙古置于其有效统治之下,并逐渐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统治,茶马互市逐渐失去了军国大政的地位。雍正时期,清廷不再垄断茶马互市,令茶马由民商自行贸易,改为从税收的角度对茶叶进行管控。

材料二   茶马互市兴起后,除了茶叶和马匹外,毛缨、毛布、皮革、虫草等民族地区的产品大量流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布匹、粮食、铁器、纸张、书籍、药品、乐器、首饰等也不断进入民族地区。明朝时建立了很多茶马驿站,开拓了龙安、松成、西宁三条茶马商道。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充当翻译的“通事”“牙人”大量出现,不少汉族人口逐渐迁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迁往内地,一些小村庄逐渐发展为“番汉咸集”的贸易重镇。

——以上均摘编自李天顺李俊《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清两代茶马互市的政策及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互市的影响。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战略主要内容
奥巴马
2009-2017
“再工业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特朗普
2017-2021
“美国优先”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拜登
2021至今)
“美国就业计划”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8年、金额达2.29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5800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见上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

广告上大字标注“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这条广告注明,“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断到中国电影”,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

——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欧洲在14世纪初就向外寻求贵金属,但生产能力未能与人口和货币量同步增长,市场的商品不足,不能消化这么多贵金属货币。15001800年,世界白银量从约35000吨增加到约168000吨,是欧洲原有白银存量的5倍。贵金属盲目地作为货币大量投入市场,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发生西方所谓的“价格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美洲白银与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二   1639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

——摘编自魏斐德《洪业》、胡小伟《明清之际的“价格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西方,明末“价格革命”的不同,并谈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皖北私立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简表

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形态
地中海时代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主要贸易商品包括丝绸、香料、金属、玻璃、陶瓷和奢侈品等,主要来自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奢侈品如珠宝、艺术品和高级纺织品等则主要是向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城市出口的。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聚集了大量贸易商和手工业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其中以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最为著名。而贸易商则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各种贸易形式如委托、担保和合资等方式进行交易,带动了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繁荣
大西洋时代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18世纪后半期,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被英国建立起来,……帝国本身制度的领先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以工业生产为例,1870年~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23.3%上升到35.8%,德国则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却从31.8%下跌到14%,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逐渐从以英国为核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国为核心的大西洋时代
亚太时代全球货物贸易也将继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动态。新兴市场的崛起将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1970年西欧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30.5%,而亚太地区仅为26.1%,到了1980年亚太地区便超过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1994年,美国对亚洲(主要是东亚)贸易总额达372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总额的36%以上,比美欧间贸易高出30%~40%。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转移还反映在对外投资关系的变化上。这一变化趋势大致与对外贸易相同

——摘编自李德伟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贸易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并谈谈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启示。
2024-05-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建设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如同布罗代尔所说:“历史,从来都是在道路的两旁生根发芽的。”19世纪德国的铁路建设对德国工业化的作用溢于言表,既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煤炭、钢铁、机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到1852年,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它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例如人口流动变得更加方便与频繁,子女日益脱离大家庭而变得愈加独立,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战,也让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统一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壮大了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又推动了小德国地区同普鲁士经济一体化,普鲁士通过控制全德铁路网而成为德国诸邦中的领军人物,从而带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并且使德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摘编自谢祥凤《试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在工业化的作用》

材料二   侨界领袖陈嘉庚曾在抗战结束后,就提出了铁路建设方案:一方面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利用本国生产的原料,可节省费用。1950年,陈嘉庚表示福建人民“困苦难可言喻”与当地“未有一寸铁路”关系密切。“鹰厦铁路的通车,对于开发福建富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巨大作用。”他注重海堤建设,认为它有助于厦门的长远发展,还把厦门岛与陆地连接成半岛,将厦门港口与铁路相联动,充分发挥铁路的枢纽作用。在杏集海堤的建设中,面对苏联专家的意见,他则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发挥地利的优势。陈嘉庚从国家基础建设、交通体系发展的整体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他的推动下,1956年建成的鹰厦铁路,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摘编自谭小伟《陈嘉庚与新中国铁路建设——以鹰厦铁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鹰厦铁路的建设中概括陈嘉庚的铁路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铁路建设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黄热病流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传染病疫情,造成民众大批死亡、社会恐慌以及工商业瘫痪。根据美国的联邦二元体制,处理多数卫生事务的权力不属于联邦政府。因此面对传染病危机,联邦政府只为灾区提供了少量救助物资,州政府提出黄热病防治建议,不少州政府把卫生职责下放市镇当局,允许后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但是州政府和市镇当局又难以承受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况且有些南部城市还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因此在防治中,是由民众、慈善机构和教会等社会力量承担了照顾病人和救济贫困者的大部分责任。这场疫情暴露出政府治理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联邦政府开展联邦卫生机构改革,推动了国家卫生局的成立。

——摘编自王光伟《传染病疫情下的政府防治与社会救助——以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为例》

材料二   1902年京津霍乱时,清廷派出大臣设坛焚香以期消除疫疠,任由患病之人来去自由。仅仅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建立了卫生机构,其他地方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遍及全国的近代公共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还规定对婴儿和儿童进行预防种痘,仅北京一地,每年种痘人数就在三万人左右。河北省由民政厅主管卫生事宜,在疫灾流行时,本地的卫生机构主动开展防疫治疫工作,采取卫生消毒、隔离病人、防疫注射等措施。社会精英也愈发认识到民众身体强健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根本,同时指出民众若得不到有效救治,便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他们不忍见民众受传染病侵袭之苦,积极指出卫生建设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冀望政府有所改进,施惠于民众。

——摘编自齐晓钰《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京津冀地区疫情防控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4-05-29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世界博览会是体现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国家力量的直接介入使此次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世博会的出现与世界进入全球交往时代有紧密关联。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实现环球航行,这是世博会诞生的条件之一。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着眼扩大贸易,世博会成为绝佳选择之一。交通与通讯革命也促使了世博会这一新型交往平台的出现。

——摘编自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

材料二 晚清民国初年的中国与世博会的联系

时间晚清民国初年中国与世博会的联系
1851年伦敦博览会上海商人徐荣参加世博会,所产“荣记湖丝”夺得金、银两项大奖。
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主办方一再邀请,清政府勉强同意由海关洋员负责参展事宜。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清政府正式派出代表团参加,并于次年颁布《出台赛会章程》鼓励商家踊跃参赛。该章程结束了近代中国海关代理赛会的历史。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奖章列所有参赛国之首,极大提高了中国形象。据美国商务部调查报告,19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较上一年猛增了6000万美元。

——摘编自乔兆红《中国与世界博览会: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初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演变趋势,并简述近代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意义。
2024-05-2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3年,《中华医学杂志》在重庆复刊,其卷头语写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创刊以来,出版已达二十八卷。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检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材料二:《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初期的部分内容

卷号及期号部分文章主题
1943年第29卷第2期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
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
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
1944年第30卷第4期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
1945年第31卷第1期海外空运服务社之医疗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3期空运手术队之降落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5期国外麻醉问题

                                                                              ——据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复刊初期《中华医学杂志》内容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时代价值。
2024-05-2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