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及其河网示意图)

材料二

多尔衮在奏请顺治帝移都燕京的奏折中,阐明建都的理由时说:“燕京势据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界,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赐四方和恒之福。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摘自王明德《论清初定都及其历史意蕴》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宋清两代定都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
2023-03-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三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 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 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西方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2022-11-2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统计,现存中医图书至少有12000多种。以下为部分典籍一览表:

中国古代部分中医典籍表

成书时间书名地位
战国《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唐朝《新修本草》(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东方药物巨典”

       ——根据沈金鳌《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医籍从一开始就以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为基础,故各种唯物与唯心史观、有神与无神论、哲学与辨证观点都在中医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本中医书都可以拿来作为中医临床的直接用书,越是大部头的书籍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总是先有“古人云”、“经曰”等,然后才是作者的发挥与创新。明清时期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医学全书、丛书、总录等,这些书籍不仅论述有条理,而且引文有出处,使后人观之一目了然。

       ——摘编自李今庸《古医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依托古代医学典籍弘扬中医学文化。
2022-11-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6 . 世界近代史是复杂和有趣的,它吸引了大量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现在,请走近世界近代史,领略其魅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漫长的中世纪的终结,发生在18世纪中叶。在经济领域它对应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近代工业的诞生。

——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材料二   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忙碌有序的工人,还有上百台隆隆轰鸣的机器,仿佛置身于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是的,就是这一朵朵小小的棉花


(1)法国史学家勒高夫认为中世纪终结于18世纪中叶。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述。
(2)阅读材料二并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然后阐述这样填写的理由。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初,德意志“市民城镇”(带有中世纪等级社会的烙印)数量众多,但人口规模很小,超过10万的仅两座城市。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各邦国进行城镇化改革,尤以普鲁士改革最为明显。1808年,普鲁士发布《城镇规程》,宣布把城镇从国家监护中解放出来,拥有完整的自治权。市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而市民权的获取则不再根据等级出身或是否属于行会成员来决定,而是与居住年限、住房拥有、教育程度及财产情况联系在一起。市议会任命市政府官员。1815年后,普鲁士城镇改革进入西部省份,其主要方针是取消绝对王权的控制,培养城镇居民的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

——摘编自孟钟捷《简析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


(1)根据材料,说明德国城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封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但壬辰倭乱后,中日长期处于国交断绝的状态,商船的往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日本不在藩属之列,故没有向清朝朝贡以便乘机直接贸易的途径。但由于中国丝织物品质优良,因此日本国内需要量极高。康熙元年(1662),荷兰失去中日贸易中介地台湾以后,进口到日本的只有在京丝、弁柄丝、波斯丝,同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日本的生丝进口特权,又被细分为白丝、黄丝、下等丝等类,并且同年生丝交易量只被分配为贸易总额的1/3,因此长崎的生丝进口贸易也急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于是,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需要通过与朝鲜的“中介贸易”,来获取所需的丝等中国货物。这样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途径,这条商路对日本具备独特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东亚封贡秩序下,由中、朝、日彼此需求的丝、银、人参等物品,串结起来而形成乃至繁盛的国际商路,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区域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当时国际环境束缚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维系商路的物品失去往日的价值,商人们便因利益的缺失而慢下了忙碌的脚步,随着商人们为追逐商品利益而另辟蹊径,这条商路亦便渐失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负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倡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现实作用。

——摘编自费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商贸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年,学者亨利首次使用“美国世纪”来称呼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证明了卢斯的说法是正确的。1946年,尽管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美国已售出了180万辆汽车;1950年,美国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85%。“美国世纪”中美国汽车工业的巅峰时刻出现于1955年。朝鲜战争后的销售反弹使汽车销量创下了新的记录:700万辆。当然,当时无人会料到“美国世纪”的时代不会持续下去,也没有人会想到美国汽车工业再也不会像1955年那样辉煌了。1963年,当时汽车销售量再次到达1955年水平时,国外汽车特别是德国大众牌小汽车占了美国市场份额的5%。

——摘编自托马斯《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


材料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表
时间(年)特征概况
1920-1949萌芽期开始尝试制造汽车并获成功,与汽车相关的修理业与配件制造业在若干地方发展起来,但汽车制造活动不成体系,没有大量的汽车产出
1949-1965苏联技术移
植期
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形成地方性生产基地,全面移植苏联生产、技术、管理体制的方式
1965-1978苏联技术本
土化期
重心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从法国引进技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开展建设,老汽车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天津、武汉等新汽车工业有所壮大
1978新发展合资模式的诞生并成为主流,面向市场,其产品重心转变为作为大众消费品的轿车,21世纪出现自主创新模式

——据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汽车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二战后中美汽车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2022-05-06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高三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 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要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业仓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启示。
2022-04-23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全真高考模拟检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