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289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2 . 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     
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
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
3 . 在北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许多公元前3—4世纪具有希腊元素的文物。下图所示是源于古希腊神话小爱神形象的带翼天使壁画。这些文物可以佐证(     

A.希腊诸神成为亚洲人的共同信仰B.罗马帝国与汉朝建立了商贸联系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D.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最远到达中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③“悬诗”   ④桑奇大塔
A.①B.②C.③D.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认为可以分为: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20世纪90年代,有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概念。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相应处。(填字母)
商路途径地区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自长安出发,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从中国沿海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再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A.草原丝绸之路B.太平洋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E.西南丝绸之路
________(例: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鸭形玻璃注(下图)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北燕宰相冯素弗之墓,它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流、东西文化互鉴共存的见证。


材料一


材料二   成分分析是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基本组成相似。……我国生产的玻璃器皿的最大特点是以铅玻璃为主,而同时期的外国产品多是钠钙玻璃。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材料三   世祖时(408年-452年),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魏书·西域传》

材料四   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

——西晋(265年—317年)诗人潘尼《琉璃碗赋》

材料五   公元四五世纪形成了在中国境内的这条路线——从新疆……经呼和浩特、大同、……、赤峰……这条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

——徐苹芳《考古学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



(2)根据上述所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鸭形玻璃注”的传播路径。

材料六   尽管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禁止海上贸易……从1573年开始,菲律宾同中国的商业往来成倍增长。

——(西)多洛斯·弗尔克《马尼拉大帆船》


(3)有学者认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是对海上丝绸之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请用史实来解释这一观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相互有了接触,便有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通过欣赏、学习、吸纳不同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和成熟。本课程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为: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及其途径。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敦煌莫高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并以此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024-04-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     
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
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3-04-14更新 | 63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觉醒下的近代中国文物保护

时间事件
19世纪
60年代
王韬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提出,“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
19世纪
80年代
康有为提出,“博物院等项,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并倡导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
1905年张謇奏请建设帝宣博览馆,并仿效日本“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同年创办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首个公共博物馆,由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发挥其辅助教育的功能。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和五箱佛画,并偷运出境。
1916年民国政府认为文物“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乎国粹之保存”,颁布《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扩大文物保护范围,责任愈加具体。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由皇室独享到全民共享,实现了文物公有。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拟用飞机将所得之材料运
往外国”,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1930年政府出台《古物保存法》,将文物国有原则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演变进行历史阐释。
2023-05-18更新 | 16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10 . 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考古成果历史解释
A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B.BC.CD.D
2022-11-04更新 | 973次组卷 | 2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