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面值纸币上那个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原型人物是粱军,而她驾驶的拖拉机就是“东方红”拖拉机。1947年,17岁的粱军进入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梁军积极报名参加拖拉机培训班,她驾驶着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北大荒。梁军也成为了北大荒建设队伍中的一员。1959年11月,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国营农场运送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黑龙江省政府找到梁军,希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开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改编自胡铁华《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材料二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作品主要片段
明代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电影《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改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方红”拖拉机诞生的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东汉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作《四巡颂》”。《四巡颂》讴歌了肃宗巡猎途中追思先贤,祭祀四岳,并一路进行助农、尊老、轻刑、减赋等措施。这体现了(     
A.儒士理想与国家治理吻合B.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动
C.专制皇权的政治威望强化D.“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2024-01-11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①卡尔纳克神庙   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③“悬诗”   ④桑奇大塔
A.①B.②C.③D.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我国古代社会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以治家和教子为目的的文化形式。唐宋时期,家训文化繁荣。家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阶层和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唐代,许多家训强调子弟要苦读诗书。元稹在《诲侄等书》中要求侄儿要利用现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读书上进,指出“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教导侄儿要勤奋读书,争取科场夺魁。而到了宋代,教子保家卫国则成为家训的主旋律之一。南宋的叶梦得在家训中强调“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彰昭于无穷也。”大诗人陆游更是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之中,写下《示儿》诗,表达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切期望。

——摘编自赵振《试论唐宋家训文献的转型与特点》

材料二   明至清代前期,家训的空前繁荣与封建皇帝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有很大的关系。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官僚士大夫的积极宣传也是明清家训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明朝统治者还树立了浦江郑氏作为家训优良的典型,屡屡加以表彰。明清时期的家训数量无法确切知道,据《中国丛书综录》统计,公开印行的家训有117种。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诚商贾的家训;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家训的转型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阐述明清时期家训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家训文化繁荣的意义。
2023-09-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6 . 石榴树从安息国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的象征,曹植的《弃妇诗》中以石榴树不结实起兴,感叹女子因不育而被遗弃。这反映出(     
A.中原地区的膳食结构发生剧变B.传统农业注入新生产方式
C.域外植物被赋予本土文化价值D.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7 . 周代,天子设采诗之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国风》之大部、《小雅》之小部,皆采自民间。此举(     
A.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民情的重视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创造了一种全新诗歌创作模式D.保证了贵族对文学创作的垄断
2023-08-3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四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8 . 【古代美育】

材料   远古时期,乐与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殷周时期,美育实践已经脱离了宗教、祭祀活动的束缚,分化成了“诗教”“乐教”“礼教”等形式。西周时期是礼乐建立的形成期,“礼”实际是一种行为标准或是一种政治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精神生活中以“乐”桎梏人们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时代,孔子曾以“六艺”教授弟子,强调诗、礼、乐三者在培养完善人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以乐育人的教育思想。

自秦汉后,中国的“乐”转化为普施于大众的“礼教文化”。汉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以“礼乐”为核心的美育已经逐渐淡化了其教化的社会功用,转而向审美化、娱乐化发展。隋唐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美育已经不仅仅是“乐、舞、诗”三种途径,而是逐步加入了杂剧、小说、传奇等形态各异的艺术种类。

——摘编自曹健《中国古代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美育的发展历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美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古代美育的社会价值。
2023-05-31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10 . 唐代有诗云:“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该诗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幅“丝绸之路”贸易的画面。下列各项中,对诗中描述的这条“丝绸之路”的相关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
B.玉米,马铃薯等经由此路从印度,缅甸传入中国西南地区
C.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D.中国生产的丝绸等通过此路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