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虽然在殖民地时期印度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的面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作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近代化的浪潮中,种姓制度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加强。

——摘编自胡登龙《解析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印度是东方殖民地国家中出现议会民主制最早的国家。独立前的议会民主制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工具,独立后印度并非照搬英国,而是结合印度国情,采取一种适合印度的议会民主形式。印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在于:在联邦制架构下,议会民主制在联邦和邦两极实行;采取内阁制,国家设总统而弃君主制;实行成人普选权;为扶持弱势集团,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一定时期保留席位;接受国际上流行的司法审查权,但以议会有修宪权来加以限制。独立后议会民主制得以成功实施,是印度政治民主的极大进步。

——摘编自王芳《印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与分期》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并谈谈应如何看待文化扩张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度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2024-02-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西金溪镇的印书业始于元代,明后期出现大量私刻和坊刻书籍,刻书堂号开始出现。自康熙时起,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招抚移民入川的优惠政策。雍正七年(1729年),金溪镇书商傅金铎率长子在重庆落脚,并开设书坊,刻印从江西南昌运来的科举读物、蒙学读物、生活用书和工具书籍。此后,书坊业务不断扩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朝廷授予傅氏后人“红顶书商”称号。

材料二:1895年以后,英、法、日、美等国相继在重庆设立租界,近代印刷业开始出现。民国初年,重庆开办新学,以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等科举用书为主的传统刻书坊受到冲击。1936年,地方政府决定对邮寄书籍征税,重庆书业公会联合成渝两地书商奋起反抗。1938年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期的战略轰炸。在此期间,需要进口购入的石印设备和材料难以获取,位于重庆的一些连锁书坊总号与其各地分号之间的联系也受到阻塞,许多书版被炸毁。与此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却强化了“新闻检查”“出版物原稿送审”等制度要求。1939年,出现了审查人员到书店没收书籍、捣毁店堂、拘捕人员等现象。1949年,重庆解放后,由傅金铎父子创立的连锁书坊将书版出售给国家,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经营历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瑾《清代连锁书坊的兴衰探析——以重庆善成堂书坊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重庆刻书业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刻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该行业从业者角度阐释其出路所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谈到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不能忘却其宽容性和对外来语言的大胆借入……对印第安语的借入,早在美国英语定形前就已开始,这要追溯到美国殖民时期。白人在与印第安人的友好交往中学会了许多新的东西,从而充实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摘编自蔡昌卓《美国英语中的印第安语言成分》

史料二   一个是讲英语的美洲,继承的是奠定现代世界的传统,即宗教改革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和政治后果、民主及资本主义;另一个是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美洲,继承的是天主教君主制和反宗教改革。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美国英语是怎样形成的?这说明美国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2)史料二中的“现代世界的传统”所宣扬的文化理念是什么?其主要体现为美国的什么内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世纪,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渗透着宗教影响。现代戏剧是随着表现《圣经》故事和圣徒生活的奇迹剧的出现而诞生的。中世纪文学的主要题材是再现基督教化的骑士精神。公元1213世纪,艺术的主要成就是大教堂的建设及其内部的雕塑、绘画等,上帝、天堂、圣徒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摘编自《论述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与作用》

史料二   基辅罗斯时代,基辅、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切尔尼戈夫、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等地,这一时期都曾建有规模宏伟、极具特色的东正教堂,其中又以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最负盛名,这所教堂虽与君士坦丁堡的著名教堂同名,却不是拜占庭样本的简单复制,而是显示了拜占庭风格和罗斯艺术的完美结合,独具一格。

——摘编自沈坚等《世界通史》

【探究】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说明索菲亚大教堂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大量“规模宏伟、极具特色的东正教堂”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而不耐耕作之苦。

——摘编自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史料二   因为在公元前3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3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史料三   在(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中,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史料四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动因。
(3)概括史料三中的主要观点。
(4)概括史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2024-02-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古希腊的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后来,又有了“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

——摘编自杨共乐《罗马史纲要》

史料二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刻画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和威武之势。在古罗马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很难看到像古希腊艺术作品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和动态美的风格。古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表现上,也偏重于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

——摘编自杨风霞《史海探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希腊哲学的特色。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罗马艺术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够体现这一特色的两个古罗马建筑。
2024-02-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截至2021725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2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6项。如图是中国的“世界遗产”的LOGO。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材料二   世界遗产(部分)

名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米迪运河运河沿线点缀着许多城市和村庄,两岸有繁忙的公路和铁路,还有许多步行小道。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国王的居所,一个多世纪以来,凡尔赛宫一直是欧洲王室官邸的典范。
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
古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专用的角斗场和剧场,它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是政治、社会、文化和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参考

材料一、二,选择材料二中的两个世界遗产,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紧扣所选的“世界遗产”,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1-09更新 | 172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时间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唐以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哈里发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统,地理位置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交汇处,阿拉伯商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东方航线的发现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在澳门的驻舶贸易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占据台南,逐步形成新的贸易图;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到19世纪初叶,这些先前对华贸易的重要国家却退出中国市场。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长期的恶性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大部分欧美国家已无法获取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国市场。而英国在印度启动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购销政策和垄断专营制度,鸦片成为英国人交换中国茶叶的主要替代品。

——摘编自郭卫东《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06-07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37讲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城市化进程(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近代汉语外来词在中国的传播清况。   

特点概况
传入来源近代外来词的传入以“英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为主,分别占总词数的49.52%和45.72%,其中,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国与日本接触增多,外来词语以“日源外来词”为主
传入过程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二十年,外来词语仅在开辟的通商口岸开展。戊戍变法以前,近代外来词还较少涉及政治制度等相关内容。近代外来词的传入高潮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外来词的传入从主动引入变为全民普及
传入途径翻译著作的大量涌现与报刊媒体的推介,是近代汉语外来词引入与推广的重要因素,翻译活动有官办翻译机构的组织和支持,例如总理衙门内设的印书处,也有各种外语学堂等支持。知识分子面对面的交际传播也为外来词的传入提供了途径,很多外来词也通过留学生介入汉语
传播内容东汉末年开始,汉语外来词多为传入中原的物质名称、佛教用语等音译。而进入近代后,外来词的内容开始变得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军事、制度、日常、宗教等方方面面

——摘编自冉斯冲《从文化传播看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埋清晰)
2023-05-28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