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也都会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物馆的雏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就是珍奇屋(珍奇柜)。瑞普斯的珍奇柜里摆放着大量玻璃材料的科学仪器、罗马女神的瓶画和肖像画,鹿角、蜘蛛标本杂乱地堆着,最上方还有一个美洲人的头盖骨。

珍奇屋反映了当时西方贵族的隐秘心态。一个橱柜里往往摆放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东西:非洲原住民的木雕、中国的青花瓷、太平洋深处的鱼、美洲山谷中的矿石。拥有了它们,仿佛就囊括了整个世界。对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物品的喜好刺激了西方人去征服其他国家,满足自己的欲望。珍奇屋还是推广自然知识的场所。各种简单的实验设备仪器被置于展览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甚至推动了原始实验室的成立。

——(法)克里斯蒂娜·达韦纳:《珍奇屋》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753年,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动力机械厅陈列有古老的风车、水轮机及蒸汽机等。钢铁厅陈列有用模型展现的14~19世纪英国冶炼工业的发展过程和1865年英国巴罗公司第一台贝氏炉模型。纺织厅陈列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最早的纺织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奇屋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博物馆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尽管早在公元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介民族进行的,几个陆上大国促成了交流路线的畅通。近代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促使人们将更多的眼光投向海洋。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了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1557年,葡萄牙人窃据中国澳门后,开辟了一条从西欧直达中国的航线。中西方直达航路的开辟,使得中西文化进行更大规模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始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族与少教民放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园,其中积流着民放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19世纪未,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间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材料三   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的吸引住……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09-16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据1871-1892年的统计,美国来自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就是1871年来到美国的苏格兰移民。英国纺织厂的熟练技师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移民美国后建立了一系列棉纺织企业,被称为美国的“阿克莱特”。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1861年至1920年掀起两次移民高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有大约93%是熟练工人,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摘编自世界人口网《美国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给美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7 . 材料一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创办,是西方古代第一所大学, 存续900余年。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学科设置主要以哲学思想的传授、研究为主,同时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例如几何学、音乐、体育、天文学,以及生物科学中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摘编自王志民 《世界教育史上的呶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材料二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学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3-05-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3-03-15更新 | 215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8年,英国曾颁布禁止技术工人工匠出境的法令,1825年废除了这一法令,1827年又废止了其他法令,如阻止爱尔兰人向外移民的《乘客法》。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了移民的出国手续。瑞典于1840年废除了1768年制定的限制移民的法律。另据奥斯卡·汉德林统计,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人口总数已达4亿。1750年时供养一个人的土地面积,1910年时要供养3个人。

材料二 他们大多身强力壮,对工作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据1871-1892年的统计,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22.9%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外来移民年富力强、讲求实际、革新进取、不尚保守。外来移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普遍需要住房、衣着和食品等生活用品。在1850年到1930年间,每10年就有200 万外来人口进入美国,对工农业产品及各种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个青壮劳动力从出生、成长到其劳动年龄,需要花费许多前期投资。

                         ——以上材料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是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各国政府放松移民限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移民对美国的重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75 年,维吾尔族景教徒(东传的基督教聂派)列班·扫马从元大都出发一路西行。因蒙古贵族中多有景教徒,他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并负有收集欧洲各国情报的使命。“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控制”,驿路补给同样不成问题,他很快便到达了伊利汗国的巴格达城。但因耶路撒冷处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的统治下,只得留居于此。1289 年,他奉阿鲁浑王之命率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在巴黎,他感慨于3万多名学者在研究《圣经》的同时,还研究着几何学、天文学等世俗学问。他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商收复圣城的计划。次年春,他受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之邀来到罗马,探讨宗教问题,并举行景教圣餐礼,观礼者无不惊叹:“虽然语言不同,仪式则完全一样”。在他离开后不久,教皇便急不可耐地派遣孟德科维诺等前往中国,丝绸之路迎来传教士时代。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拉班·扫马的丝路之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扫马得以出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扫马出使欧洲的影响。
2022-03-16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