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这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样,两支印欧人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美]房龙《房龙讲述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向海外流放犯人是英国解决国内罪犯问题的一种做法。1783年后,英国停止了向北美运送罪犯的行动。然而,此时的罪犯却增多了,犯人因为不堪忍受而频繁发生暴动。伯克于1786年呼吁下院关注“被判处流刑的那些不幸的人的悲惨处境”。为此,1787年,英国政府把几百名犯人流放到非洲的冈比亚,但到1791年,这些人中只剩下64人,死亡率极高,朝野上下大为不满。皇家学会的班克斯认为澳大利亚距欧洲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相当遥远,罪犯逃跑将十分困难。去那里拓殖的人,每人可以得到一年的粮食及必需品。此后,英国将东澳大利亚植物学湾作为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流放地。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澳大利亚被英国开辟成为罪犯流放地的原因。指出澳大利亚殖民地化对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2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到19世纪初,大规模迁往美洲的是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有1亿多人,但真正抵达美洲的,只有2000多万。当时,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口规模并不大。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人口迁移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1901-1913年,欧洲国家平均每年外迁的人口超过150万人,比19世纪中叶的平均数30万多了4倍以上。

——摘编自[荷]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材料三:1975年,中东引进外籍工作人员的数量达到2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增加到600万,1982年达到最高峰650多万人,1987年下降到500万左右。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侨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5-19世纪与19-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共同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阿拉伯文化]

材料一   公元7世纪之前,萨珊时代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商贸、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交往,促进了阿拉伯半岛文明的初兴,也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和阿拉伯文明的兴起埋下伏笔。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波斯旧地主阶级在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倭马亚人管理地方的得力助手,为后者创设情报机构,完成复杂文书工作,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其在与阿拉伯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润物无声地传播着波斯文化,从而促使两大民族间的文化彼此碰撞、交流、融合。伴随阿拉伯语的推广,波斯的文人学者开始使用阿拉伯语进行翻译。同时,学校和清真寺培养了不少的波斯学者,他们作为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始翻译哲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此次学术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之后更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促成了阿拔斯翻译运动黄金时代的到来。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在什叶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以呼罗珊为根据地创立的,其政治制度在继承倭马亚体制的基础上,受到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波斯人及其文化全面地进入阿拉伯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传播波斯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了帝国的发展,同时也在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阿拔斯时期,这些阿拉伯化的波斯人以及接受波斯文化的阿拉伯人,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学术、格言、诗歌和散文,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波斯色彩。”

——摘编自黄知韵等《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波斯人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兴起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罗多德和司马迁是世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编纂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从而奠定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基础,他早年曾漫游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他每到一处总是精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法律、政治以及宗教等,并且不带有任何先入之见,或者任何偏见。”因此,西方学者强调是“希腊人首创了史学”。司马迁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这在中国史学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两者在史学方法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相似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希罗多德《历史》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但是实际上叙述的是亚欧非三洲当时希腊人所知历史范畴内的重大事件,例如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西徐亚的历史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除着重记述了华夏民族以外,还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的史实。在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列传中,他以简明扼要的笔法描绘了各族各国的源流和概况。

——摘编自丁燕霞《东西方“史学之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比较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史学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共同的历史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下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荀子集解》

“‘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12-0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虽有国家之名,但不过是家的放大,并无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意义。严复不同于主流的儒家国家观,他站在西学的角度对国家问题给予了全面的阐释。中国要能存在下去,必须建设一个能够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国家是天演之物,程度高低,皆有自然原则”。国家是由亿万民众组成的,国家富强,就是民众的富强,民众的状况决定了国家的状况。国家的演进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和军国社会,其中中国尚处于宗法社会阶段,军国社会的楷模则是君主立宪的英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国家体制是立宪国家和专制国家,而立宪明显好于专制。要实现真正的立宪国家,需要在民智、民德、民力等方面达到要求才行,而当时中国民智未开而急于行立宪政治,则容易导致国家的动乱。

——摘编自林建华《论严复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国家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的国家观产生的背景。
2023-11-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索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股饮茶之风。随后,俄国使团和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长期保持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了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今。”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近代中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在中俄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等

   
       明清时期晋商茶叶输俄路线图
(1)根据材料,概述“万里茶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的重大意义。
2023-10-20更新 | 67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蒋廷黻(1896~1965),近代中国史研究“开山的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接受西方史学的科学方法训练和进化论的影响。强调用实证的方法探求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得他后来每有著作,都信而有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廷黻以史为鉴、以史经世,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把中国摆脱外国侵略而向对手学习的过程作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把中国能否走出“中世纪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立论主题。《中国近代史》虽仅5万余字,但在当时流传甚广,后来成了他的代表作,不仅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从中可以窥见他那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关怀社会进步、主张政治改良的普遍心态。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廷黻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蒋廷黻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
2023-07-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表现并简析其意义。
2023-07-2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