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I9世纪英国人口对外迁移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2023-11-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音乐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的见证。

材料一: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摘自《自由结婚纪念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摘自《国民革命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摘自《春天的故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编钟的特点,并说明编钟所承载的时代内涵。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影响音乐和歌词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音乐发展的趋势,并评析“音乐是时代的见证”这一观点。
2023-11-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名校
3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4 . 材料一:奴隶贸易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 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 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庭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

——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   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1525年1550年1700年1800年1835年1846年1860年
奴隶数量(个)

0

53354529681944449142158228003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Database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6-19 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主要活动


宋明理学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的探究

人物籍贯主要成就
林则徐福建福州编译了《四洲志》一书,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湖南隆回批评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复古守旧思想,用进化论阐述社会制度变化的必然性。
康有为广东南海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认为人人有“自王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
梁启超广东新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严复福建福州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
谭嗣同湖南浏阳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和民主思想,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
孙中山广东香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核心是民权主义,他的民权思想包括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

——以上摘编自王永奉李卿《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思想领域发生三次重大变革的经济文化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变革过程中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3-03-26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

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

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

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

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

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将吉祥图案用于服饰装饰始于夏商周时期,服饰上有无图案,是区分奴隶主与奴隶身份的重要标志,吉祥图案主要是龙、凤、虎、蟒等象征王权的动物纹,纹样只能在形象上做到近似。秦汉魏晋时期,服饰图案写实性增强。汉以来,富庶人家服饰上也出现了小型花卉纹、几何纹等花式。受道教影响,马、鹿、鹤等性格温顺、富吉祥寓意的动物更多出现于服饰图案中;在佛教影响下,西方花卉、象等图案受到推崇和运用。唐宋两朝社会开放,图案丰富精致。唐代花卉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华美大气;宋朝的花卉图案更是服饰上的主要图案,惟妙惟肖,平朴近人。元朝时期,吉祥图案承袭宋代艺术风格,又包含有少数民族、西域和异国风情。明清吉祥图案保有宋元特点,并受到西洋画写实技法影响。明清两代,唯帝王与官员服饰上能见到兽纹,兽纹渐被植物纹替代;民间百姓除不能用绣有龙、凤、蟒、飞鱼、斗牛及补服的花纹外,其余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都可穿着。

——摘编自黄灿艺《传统吉祥图案在历代服饰艺术中的特征与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艺术中的发展变迁。
2023-11-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材料二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翻译佛经时通过对教义的删改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如家庭伦理方面,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佛教论者还用中国本土文化来改造佛教教义,他们极力把佛教的教义与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比如,把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礼教沟通起来,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孝顺父母、忠于君主这种忠孝观念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论是相通的。

——摘编自高翔《从佛教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出身于佛门的草书大家怀素和尚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摆脱了传统章法的束缚,狂革舞动,变幻英测,书写于法度之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他的意境往往被视为对佛救“空”的领悟。佛寺中的高僧心态往往开放包容,佛门书家与信佛的文人雅士的双向沟通与融汇,使得“顿悟说”“凝神观照”“意会”等具有明显佛教文化色彩的语言,最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创作者、书法艺术理论家们成功吸收借鉴。在佛救教义中,佛教徒只有通过如理如法地不断修行,才能最终成就涅架自在的解脱境界。佛教这种“修行”的思想与书法家的修养提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虞世南、张怀璀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中,都可以见到佛教“修行”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多与佛救文化主题有关的书法作品正是书法家对佛救相关问题思辨后的结采,还有一些则是在生活中与僧人交往互动后留下的记录。这些带有佛救文化特色的书法作品与普通书法家的创作意境不同,独具魅力。

——摘编自李栋财《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之间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佛教本土化的原因及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佛教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二   20世纪,尤其下半叶,人口激增,人口变化趋势发生逆转。欧洲长期移民世界各地的情形宣告结束,而反向殖民化则宣告开始,“母国”的出生率下降,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动力却填补了这一空白。移民改变了文化交流的现行方向,人们探讨自己的认同感,“欧洲中心论”遭到批判,社会进入多文化和多元的时代。但多元文化又易彼此造成矛盾,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法律、经济、性别等冲突。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概括人口迁移方向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届高三仿真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甘蔗被带到了新世界。17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殖民者在蔗糖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开始发展大型蔗糖种植园,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导致巴巴多斯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种植园主为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开始大批进口黑人奴隶,为更好地管理黑奴,巴巴多斯议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通过限制逃亡、暴力合法和确定黑奴不动产的方法,从而建立了黑人奴隶制。

随着甘蔗种植获得的高额利润的诱惑,所有英属、法属岛屿都不可避免地遵循巴巴多斯的模式,逐步从欧洲的白人农民社会转向以黑奴为基础的种植园社会。欧洲人在美洲建立起近代黑人奴隶制,而其源头便在巴巴多斯。蔗糖不仅对欧洲人在西印度的殖民模式有革命性的影响,而且对非洲黑人造成了严重的苦难,也成为日后白人种族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巴巴多斯共和国,简称巴巴多斯(Barbados),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面积大约431平方公里,人口28.8万(2021年),其中90%以上为黑人后裔,2%为欧洲移民后裔。

16世纪前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

1518年,西班牙人登岛,10余年后葡萄牙帝国入侵。

1624年,英国将巴巴多斯岛划为殖民地。

1627年,英国设总督管辖,并从西非贩来大批黑奴开辟种植园。

1834年,英国被迫宣布废除奴隶制。

1958年,加入西印度联邦(西印度联邦于1962年5月解散)。

1961年10月,实现内部自治。

1966年11月30日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2021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取消英国女王的国家元首地位,宣布改制为共和国,迎来有史以来第一位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巴巴多斯为代表的殖民地在17世纪以后蔗糖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巴多斯人口构成结构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3-06-02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