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3-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历史试题
3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时期,王征就对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王征因为九次进京考试,所以有机会接触到西洋的一些机械成就,他对机械的兴趣便更加浓厚了。王征的发明有很多,如灌溉机械“虹吸”和“鹤饮”、计时器“轮壶”、耕作机“代耕”,以及“自转磨”“自行车”和先进的武器“连弩”“自飞炮器”等。1626年,王征在北京与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的交流中,曾向他们请教《职方外纪》上所载的西方奇器,并从他们那里看到了许多西方的关于力学、机械学方面的书籍。他还曾向金尼阁学习过拉丁文。由此,王征得知了欧洲的《诸器图说全帙》一书的概貌,遂即由邓玉函口授,王征执笔,并参考其他书籍,选择“关切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翻译成书三卷,名为《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连同王征自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一卷,于1627年在扬州刻印成书,刊行于世。

——摘编自姚远《我国明代引进西方力学的先驱者——王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征在科技领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征取得上述科技成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制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中国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少数民族军事贵族又起兵反晋,锨起了一场争夺北方统治权的血战,使黄河流域遭到空前惨重的破坏,造成“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北方人民只得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的迁移浪潮,如果从西晋元康八年算起,历东晋一代,至刘宋大明八年为止,大约持续了160余年。这期间,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南朝全境人约540万的1/6,占西晋北方诸州及徐之淮北约700万的1/8。移民浪潮移植了盛行于中原的士族门阀制度,并按魏晋模式在江南地区重建汉族封建政权,并实行若干适应当时形势需要的政策与措施,如侨州郡县制、土断制等,既安顿了北方移民,也促使移民土著化。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材料二     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当时的国际移民大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起初,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到新大陆的目的主要是掠夺金银财宝,他们占领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地后,迁入的移民为数不多。一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人口很少,比如葡萄牙人口只有150万,不可能提供大量移民。二是,为了独霸美洲的财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对其他国家的移民施加各种限制。三是,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口当时也不是很多,还未感到人口压力,后来迁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最初的移民多是推行殖民统治的殖民者和士兵,接着是一批贫苦劳动者,他们中间有的为了逃避封建压迫和宗教   迫害,有的纯粹为了谋生,当然,也有些是为了发财致富冒险来到美洲的。

——摘编自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

分类

具体项目

视觉凝视

在展馆举办动漫原画展
在展馆悬挂动漫角色道具
广场晚间播放与动漫作者故乡相关的影片
将某知名连锁便利店暂时改名为动漫里的便利店,店内贩卖动漫相关商品

听觉凝视

举办一场动漫配音演员访谈及见面会运用互动投影技术,使游客走过展馆内特定的地板时会绽放动漫效果的波纹

触觉凝视

运用互动投影技术,使游客走过展馆内特定的地板时会绽放动漫效果的波纹

味觉凝视

贩卖动漫主题食品

嗅觉凝视

贩卖动漫主题香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南宋移民相比,16—18世纪欧洲各国移民美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一移民现象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至唐宋时期,梵文佛经逐渐被大规模翻译成中文。译经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汉语词汇,也使儒学向更深层次发展。明末清初,罗马天主教廷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翻译的书籍包括一些西方科技类著作,如徐光启与传教士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其中的《泰西水法》,对中国农田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人们大量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艺术文献。同时“中译外”的工作量逐渐加大,四大名著的英文版陆续出版,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统一公示语的外文翻译。

——据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唐宋时期”与“明末清初”的翻译有何区别,并指出这两次翻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沙皇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地区人口稀少、存在大量真空地带的机会,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强行占领,后逼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既成事实在法律上“合法化”的手段,鲸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在部分开明官员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反思其边疆政策,在东北地区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甲午中日战后,日本逐渐控制朝鲜,于是利用中朝边界问题大做文章,企图以邻为壑,视比其自身国土广阔数倍的中国东北地区为最佳殖民地区,庚子之变以后,在东北边患日益加剧的同时,全中国也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峻形势,清政府被迫发起新政运动,“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最高潮,也是推行新政的重要历史时期,因而把移民实边政策作为一项主要的边疆政策纳入新政的轨道是理所当然的”。

——摘编自高强《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述论》

材料二   咸丰年间,山东人应募开发漠河金矿,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漠河很快就成为繁华的边境城镇。同治初年,许多山东破产农民“闯关东”谋生,有“木把头”招雇他们入林伐木,这是中国资本主义伐木业的雏形,采伐逐渐扩展到松花江和大、小兴安岭。交通运输业中从事艰苦创业劳动的,大多也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山东移民的大量迁入,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还带来了农作物的新品种,摆脱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很多少数民族也开始出现“屯居者渐习汉语”。同时,山东等关内移民也改变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信仰、服装以及饮食习惯。清末东三省逐渐成为日俄帝国主义的角逐之地,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妄图对我国东北进行侵略。但是鲁人等汉移民的到来,促进了黑龙江一批新的城镇村落的兴起,一改过去千里荒芜的旧貌,遏制了沙俄侵略势力的扩张。

——摘编自张光宇《清代山东移民黑龙江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