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文献和哲学方面。商代的已经高度进步的文字体系,在较少改动的情况下被继续沿用着。显然中国人在当时已认识到文字记录在处理公共和私人事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有时把重要的交易用长铭文记录在青铜器上,但是,更经常的是用毛笔写在木简或丝帛上。用薄片竹简编成的书籍大量出现。虽然只有少数人有文化,但一定是一个相当大的少数,包括封建贵族和商人。周代的贵族精通文献,而且保存了有关他们的财产、隶属,有时甚至是个人活动的全部记录。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探寻物质世界的基本原则,并非为了绝对的真理,而是用来说明人类生存的问题。他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这个智力活动的领导者大都来自低级贵族,他们是一群喜欢辩论的学者,但是对执政也有兴趣,有时他们担任行政职务威指导那些希望得到这类职务的学生。这是一个思想活跃、众说纷纭的时期。

——摘编自【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代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024-04-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作为心之本体,良知承载了儒家所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人因之而能判断善恶是非,它既先验地内在于人的心中,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王阳明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按照良知来安排自己的言行举止,“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中,良知在人的塑造和自我成就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是人能够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依傍的前提。儒家礼教的秩序精神、是非准则、善恶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以良知的形式成为人之为人的本体,就此而言,以礼为教在心学中就成了以良知为教。从所承担的现实功能角度来看,以良知为教与以礼为教有着共同的指向,良知是礼教塑造人、规约人的心学体现,构造了人的心性秩序,承担了“教”的功能。因此,在心学里,良知与致良知也就成了“良知教”。

——摘编自朱承《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

材料二   中国科技对西方的影响首推中国的四大发明。而在建筑上,中国园林建筑对西方“洛可可风格”建筑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传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促进了其造船业的发展。华人也将中国的建筑风格传播到泰国,丰富了泰国的建筑艺术。11世纪中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传入朝鲜,高丽人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此外,高丽的瓷器工艺是在中国原有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青瓷和白瓷大量输入日本,日本的建筑也多采用中式建筑方法。

——摘编自陈苗《浅谈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辐射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意义。
2024-04-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礼贤
[德]
儒家思想在西部和北部影响了蒙古,在东方和南方影响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余英时
[美]
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
刘梦溪
[中]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摘编自徐庆超《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上表所示是几位中外学者对中国儒家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习俗
汉代
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
待考证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
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
禳除灾害等。
两汉浙东地区曹娥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
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
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陈临
荆州等地屈原
魏晋
南北
吴越地区勾践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
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伍子胥
三晋故地介子推
南方地区屈原
隋唐
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
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
盛大、热闹。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
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国的外交服饰是考察中国国际化程度与民族化特色的一个窗口。毛泽东、周恩来与邓小平无论在公务性,还是社交性的外交场合,基本都穿着中山装。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开始着西装释放出中国愿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信号。冷战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在不同外交场合穿着不同服装,比如在公务性场合穿着西服,在隆重的国宴则穿着中山装,但中山装的款式较为传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着西服,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既是对国际规范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这种礼服以中山装为基础进行改良,立领、暗门襟、刺绣等元素传递了中式风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属性,凸显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摘编自周加李《新中国外交服饰:从不断探索到彰显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外交服饰”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梁启超发表《新大陆游记》,文章流露出中国大不如日本,更不如美国的感慨。191812月,梁启超与好友游历英、法、德、意等欧洲列国,1920年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态度大转变。向中国青年大声疾呼:“我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衰衰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等

材料二   1922年,罗素撰写《中国问题》,剖析中国社会现实,对中国前景作出预测。当时中国学者们正急切寻求建立共和政府可以借鉴的西方现代思想。罗素参与了当时中国应采取何种政体的辩论,他认为中国应走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和革命式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罗素认为,中国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值得骄傲的文化。中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有潜力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强国。虽然中国迫切需要西方科学,但在罗素看来,传统中国文明提供了关于美好生活的另一个视角,这或对西方世界的不破不立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摘编自[]路易斯格林斯潘《罗素在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对东西方文明态度发生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素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罗素和梁启超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现代的启示。
2023-06-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相互碰撞又融合的结果。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人自身的修养,推行一种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这比较适应于东方特别是儒家修身为本的道德哲学,所以在东方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别的外来文化不能企及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到处可见佛教的影响,人们常说的世界、实际、绝对、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等,都来自佛教用语。佛经存在着“上天下地毫无拘束的幻想力”,使中国的评书、戏曲、文学深受其影响,由此才会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类经典作品的产生。随着佛教的传播,寺、塔等建筑物逐渐增多起来。洛阳白马寺、苏州寒山寺、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等不再只是一些宗教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艺术结晶。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石窟艺术,遍布全国,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宝藏。佛教对中国民间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说教逐渐形成了庙神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俗。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其能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摘编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125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显然是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中国还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柠檬、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外传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家伦理和近代欧洲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对比   

中国儒家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其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