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对于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有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下列,符合重构论观点的是(     
A.历史事实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不然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B.历史中存在的无论何种模式,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
C.历史学家仅能书写文学文本,而非真相
D.历史学家做不到像一面虚己以待的镜子那般的客观中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大力倡导儒家文化,逐渐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新加坡领导认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稳定。为此,新政府运用儒家文化与价值,实现民族整合,树立国家意识。同时,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源泉。

——摘编自唐希中、刘少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国的外交服饰是考察中国国际化程度与民族化特色的一个窗口。毛泽东、周恩来与邓小平无论在公务性,还是社交性的外交场合,基本都穿着中山装。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开始着西装释放出中国愿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信号。冷战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在不同外交场合穿着不同服装,比如在公务性场合穿着西服,在隆重的国宴则穿着中山装,但中山装的款式较为传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公务场合遵循国际惯例穿着西服,国宴则穿着新款中式礼服,这既是对国际规范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这种礼服以中山装为基础进行改良,立领、暗门襟、刺绣等元素传递了中式风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属性,凸显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摘编自周加李《新中国外交服饰:从不断探索到彰显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外交服饰”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朱熹,南宋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明朝政府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下列对朱熹和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仁”,因此要努力达到仁者境界
B.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
C.理学的修养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D.程朱理学逐渐衰弱后,渐渐兴起了陆王心学,促进了儒学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急就章》由三言、四七言韵语组成,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交往所需的绝大部分用字和知识。《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儒家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五言鉴》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之教。

——摘编自常建《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等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人伦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封建社会,德育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核心。中国的家庭教育意识产生很早,《周易》中的《家人》卦是中国古籍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最早记载,《论语》记载了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庭训;《列女传》记述了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织教子的故事。通过家长的风范、家庭的风气、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促进现代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编自李颖娟、邓海婷《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摘编自徐小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4-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评历史试题
9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10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4-04-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