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或的《萍州可谈》以及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这些著作多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活字印刷的推广B.穷理考辨的自觉C.自然科学的发展D.异族政权的并立
2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3 . 赛会吉祥物兼具宣传推广赛会精神以及展示举办国国家文化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晶晶、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形象,如图1、图2、图3所示。


——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材料二   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左手举着金牌,右手大拇指点赞的大熊猫,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好客意向,更承载着国人的祝福。

晶晶天生身强力壮,代表奥运五环里黑色的一环。头部灰色,是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颜色;脸部白色——玉的颜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整体黑色,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

冰墩墩,意喻敦厚可爱,契合熊猫整体形象,也象征着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造型与航天员相似,头部外壳彩色抽象线条是冰雪赛道和5G先进技术的表达,左手掌心红色心形图案,体现我国张开双臂,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全世界的友人共享冰雪盛会。

——据王悠然《浅析奥运会吉祥物造型设计中的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二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为各国人民接收中国文化提供了文化心理认同。

——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宋元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谈谈你对“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请用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为各国人民接收中国文化提供了文化心理认同中所作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方言是汉语的分支。中国地域广阔,汉语的方言众多。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中华文化
A.种类丰富和多元一体B.不断传承和与时俱进
C.求同存异和人文精神D.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2022-06-05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选必3选择题练习)
6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A.勤劳勇敢的精神B.浓厚的家国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D.忧国忧民的情怀
7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材料四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材料一、材料二 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
2021-12-30更新 | 1023次组卷 | 21卷引用:重庆市忠县中学2022-2023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