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纪录片《何以中国》以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该片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石器时代,见证中华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势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何以中国》解说


根据材料,围绕“何以中国”拟定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予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既有其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核传承延续,也有与时俱进、不断鼎新的新要素持续融入。2023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叶坦《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中华文明标志性要素”,自拟观点,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4 . 《荀子·天论》中提出“天不以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的观点。下列言论与之最相接近的是(     
A.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B.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023-11-04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A.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B.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
2023-08-12更新 | 235次组卷 | 18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7 . 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当夏天出现寒冷天气,当冬天出现暑热的天气,那么这一年一定是恶年,“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董仲舒这一论述意在(     

A.防止君主过度专制带来弊端B.论证天人感应具有合理性
C.表明君权神授应当顺应自然D.强调君主治世应注重策略
8 . 《易传•说卦传》记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关于天地人的“三才”理论(     
A.彰显了朴素人文主义色彩B.背离了原著作者的著书本意
C.吸收了各学派的思想精华D.奠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2023-05-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9 . 古代中国,虎往往被整合到传统文化的观念世界里。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也。”东汉时期德政服虎的故事频繁见诸史载,如《后汉书·儒林列传》载:东汉建武年间,刘昆任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对虎与吏治关联的文化现象反映出(     
A.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B.社会对仁德政治的期待
C.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巩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中世纪的救赎道德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一脉相承。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传统“信用”文化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4-1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