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射、御”的体育教育从“六艺”中被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大的活动项目也逐渐变成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理念B.儒家思想地位提升
C.体育活动受到严格限制D.皇权专制严重削弱
2023-05-2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金薯传习录》记载,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甘薯出吕宋(今菲律宾)的禁令,第一次将薯藤存在箱篓内被发现,第二次装在竹筒里又被查出,第三次绞在汲水绳里混过关卡,经七昼夜航行,才将薯种带回福建。此举(     
A.推动人口的迁移和增长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内涵D.间接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3 . 当梁惠王产生“天下恶乎定”的疑问时,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在《荀子》一书中,“一天下”、“天下为一”之语更是一再出现。《吕氏春秋》亦云“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基本雷同B.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
C.重建天下秩序民心所向D.文化背离社会发展方向
2023-05-19更新 | 441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广东·模拟预测
4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995次组卷 | 19卷引用: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5 .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技击观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
抱拳礼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55次组卷 | 1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分布可以看出,一批批重大考古成果,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黄河流域沿线,尤其是黄河“几”字形段和中下游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南北经济文化发展较不平衡
2023-05-12更新 | 258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而弥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可见他注重的是现实和活着的人本身,并不注重死后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同时,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的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当下我们进行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上述两大内涵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吕文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两大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大内涵”的当代价值。
22-23高二下·河南·期中
9 . 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尚同”,荀子主张“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     
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交流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
10 . 《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B.承袭商制C.去宗教化D.体系完备
2023-04-18更新 | 1305次组卷 | 14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