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2 . 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抱”的字义为“鸟伏卵”。如表摘录了部分中华典籍中对“抱”上述字义的运用。由此可知(        
记载文献
花尽叶长蚕又抱,子规啼未了《谒金门》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直待清明抱产《天工开物·乃服·蚕浴》
A.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B.汉字文化起源于朝鲜
C.古朝鲜人具有很高的汉文造诣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 . 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
C.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D.民族交融程度大大提高
4 . 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023-05-18更新 | 1031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     
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
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
2022-10-27更新 | 4275次组卷 | 3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8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C.和而不同D.法不阿贵
9 .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022-09-08更新 | 10441次组卷 | 9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   性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 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东方的犹太文明和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起初各沿着自己的轨道独立地发生、发展,但到了一定的时期,双方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日益频繁,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是这一东西文化大交汇的关键性起点。巴勒斯坦也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   国的一部分,由此犹太人进入持续 170 年的希腊化时代。尽管希腊本土已度过其灿烂的文明盛世,但醉心于其文明的亚历山大却在推行军事扩张的同时,把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当作自己的天职。

——余建华《早期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融碰撞》

材料三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而其更为积极的结果却是文化的互相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   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角度概述其价值。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时代”的含义,并从亚历山大远征的文化影响视角谈谈你对“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的理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请结合汉代相关史实加以说明。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   从社会制度层面论述“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