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整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左:(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朱熹的文化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的办学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学校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07-27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A.宋明理学的形成B.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本土化佛教外传D.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3 . 1712年英国诗人彼得·莫妥描述了古希腊众神之间的一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朱庇特说,不要震动,不朽的众神们,听好,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不是让葡萄酒激化人类的矛盾,而是共同饮茶,那是众神的甘露。”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茶叶在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已广泛传播
B.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
C.诗文蕴含“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
D.中国茶取代葡萄酒成为人类普遍饮料
4 . 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据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提供借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3-06-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6 . 《周礼》又称《周官》,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周公旦所著,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大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国文化史之宝库。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A.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C.传统文化的敬天保民思想D.周王遇到重大问题征求平民意见
7 . 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舞》),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     
A.包容性B.连续性C.凝聚性D.本土性
8 .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   性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 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东方的犹太文明和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起初各沿着自己的轨道独立地发生、发展,但到了一定的时期,双方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日益频繁,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是这一东西文化大交汇的关键性起点。巴勒斯坦也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   国的一部分,由此犹太人进入持续 170 年的希腊化时代。尽管希腊本土已度过其灿烂的文明盛世,但醉心于其文明的亚历山大却在推行军事扩张的同时,把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当作自己的天职。

——余建华《早期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融碰撞》

材料三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而其更为积极的结果却是文化的互相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   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角度概述其价值。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时代”的含义,并从亚历山大远征的文化影响视角谈谈你对“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的理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请结合汉代相关史实加以说明。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   从社会制度层面论述“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9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事,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0 . 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传教士把孔子的学说介绍到西方,引起了西方的“孔子热”。伏尔泰在自己的书房挂着孔子的画像,在《论孔子》一书中说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
B.文化传播过程必然因区域而产生误读
C.孔子思想对西方政治变革有指导作用
D.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存在故意曲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