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本精神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和合精神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许多游戏活动孕育而生。《战国策》载:"临淄之中七……其民无不吹字、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火、六博、踏鞠者。”文中所提到的“斗鸡”“走犬”“六博”“踏鞠"等都是当时社会上非常盛行的游戏活动。
西汉前期体育、游戏和娱乐活动十分盛行。“文景之治”时期,有些地方出现了“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的热闹景象。民间下棋也蔚然成风,至于骑竹马、荡秋千、放风筝,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朝时期七月十五孟兰盆会的出现为后来逐渐形成的中元节放河灯游戏奠定了基础。炼丹术的盛行促使了火药的发明,从而为放爆竹游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北人南迁使打秋千、踩高跷等游戏传到了江南等地,斗百草游戏也从荆楚一带传播到其他区域。
唐宋时期各种娱乐活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许多传统游戏,诸如荡秋千、放风筝、疏鞠、拔河、射箭、走马、游猎、丰草等,都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而一些新兴的游戏,如马球、象棋、般子戏、叶子戏等也得到了迅速普及。

——据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98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时期饮食习惯筷子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中国人形成喜熟食、热食的习惯。筷子作为烹饪工具,对正在蒸煮的食物进行搅拌和拨弄柴火。
战国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勺子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央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饭。
汉到唐小麦的普及并由粒食改为粉食,面条、饺子等流行。筷子传播到西域、东北、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筷子文化团形成。
唐宋元明水稻种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
明中叶以后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的重要食物。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兰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优雅。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校历史学习社团组织辩论会,主题是“先秦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序号主张来源
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班也》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3“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易经》
6“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7苟日新,日日断,又日新”《礼记.大学》
8“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请你作为正方或反方的代表,从表格中提取至少2则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融合关联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领域西方近代文化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
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行为方式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伦理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转引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5-25更新 | 63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5月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