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2 . 【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有学者总结“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通过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其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对于东亚邻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的兴起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积极地与域外世界进行交流,吸收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辉煌。

——摘编自陈尚胜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16世纪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神农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国人奉其为农神和药神。12世纪以后,神农信仰随着商人、移民传至日本,并在17世纪到19世纪德川时代达到高峰。神农受到医师、药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将军、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会视为神道教菩萨的化身。由此可见(     
A.文化对立和冲突B.文化互动与转化
C.文化压迫与接纳D.文化殖民与反馈
2024-06-03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逐渐传入中国。在同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根据海外传教士的书简、札记、日记中的有关材料,编写成《中华帝国全志》一书,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这说明该时期(     
A.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B.基督教在华传播效果增强
C.文化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D.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日本史书记载:“渤海国大使乌孝慎新贡《长庆宜明历经》,云是大唐新用经也”。历学家真野麻吕试用唐宣明历之后,建议推广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旧历,改用宣明历。这体现了(     
A.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B.周边国家全盘吸收唐代文化
C.中华先进文化的辐射D.日本大化改新推动历法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自宋以来,其宫庙等信仰史迹逐渐遍及世界各地,如图是当代妈祖文化传播覆盖的国家。由此可知,妈祖信仰史迹的时空分布体现了(     

A.近代东南沿海居民移民进程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繁盛
C.中国海洋文化的广泛影响力D.全球化进程伴随文化多元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茶叶的起源在中国有“神农说”“吴理真说”“诸葛亮说”“葛玄说”等。在西方广为流传的是,公元519年,印度人达摩在中国苦修期间,将眉毛变成了“茶”的故事。然而,在中国传世的文献典籍中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18世纪,达摩眉毛变茶的故事在西方有了早期传播,基本保持本初面貌。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通过多种手法将其篡改为一个印度故事,炮制出“茶叶印度起源说”,各种典籍、报纸、杂志加以记录。英国人推崇一时的中国武夷红茶被印度阿萨姆茶取代,在西方科学话语中被价值重构和污名化。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学家吴觉农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等重要文章,举出各种有力证据,系统驳斥茶叶起源于印度这一无稽之谈。他通过考证,认为茶叶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中国茶业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之时代”。改革开放后,吴觉农等人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地区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的论证研究。科学界还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野生大茶树。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篡改达摩故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学界论证茶叶起源于中国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西方第一个将中国戏剧译介给欧洲人的是法国的来华传教士马若瑟。1735年,由他翻译的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巴黎出版,轰动一时。后伏尔泰也将其进行改编,其原因是(     
A.中国文化能为其提供部分精神资源B.可推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
C.中国传统思想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D.中国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重要来源
2024-05-1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新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源头在中国B.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
C.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D.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
2024-05-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的做法(       
A.助推士人改变天朝上国观念B.有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C.顺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D.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衰落
2024-05-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二)-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