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郧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宗。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南朝、明清、晚清等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进行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西汉和三国时期人口迁徙的史料记录

迁徙情况

史料出处

(公元前198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杰于关中,与利田、宅,凡十余万口

《资治通鉴 汉纪》

(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杰及誉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汉书 武帝纪》

汉末大乱,徐方(州)士民多避难扬(州)土

《三国志 吴志 张昭传》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 魏志 卫视传》

材料二   美国境内的中国移民出入美境(旧金山)人数统计

年份

到达旧金山人数

离开旧金山人数

增加或减少人数

1852年

20026

1768

+18258

1857年

5924

1932

+3992

1862年

8188

2795

+5393

1867年

4794

4999

-205

1872年

9773

4887

+4886

1877年

10594

8161

+2433

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随后掀起淘金和移民的热潮。1865年起,横贯美国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同样需求、吸引着大批华工来美。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毫无禁阻”,根据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一体均沾”条款,美国得享同等权益。早期华人由于强烈的家族观念和毫无政治野心,他们在付清债务、有了些积蓄之后,“一定非回国不可”,衣锦还乡、光宗桢祖。因此,这些人“并没有打算以美国为家”。

摘编自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 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 19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汉和三国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旧金山的华人移民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长期推行移民政策,他们秉持“中国为中心”“以农为本”的观念,鼓励甚至强制百姓安土重迁,鄙视并反对百姓移居外国成为异族。秦始皇将“罪人及六国故君、贵族大姓迁于西北”;汉高祖曾徙“诸侯子十万余口于关中”以充实统治中心;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魏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黄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仍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两宋时,少数民族移居宋境,亦有不少汉人被掳掠至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大批来自西域和东欧的人民随东归的蒙古大军迁居中国,内地汉人被大量迁往边疆。明朝时,南方人口日益密集,更多的人向山区迁移。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1607年,首批英裔移民来到弗吉尼亚。之后,荷兰移民建立纽约,法国人、德意志人亦纷纷涌入。1820—1860年大约有500万人移民美国,他们在新大陆定居、开垦、拓荒、建设,政府为招揽更多的移民大力宣传“在这里人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天天都有太阳照”。这一时期,美国西部农业发展迅速,大批移民西迁。1860—1920年美国迎来移民的第二次高潮,约有3000多万欧洲移民来到美国。有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欧地区的人们,有来自深受沙俄、奥匈帝国压迫的中东欧移民。海量移民的迁入,促使一个真正统一的全国市场形成,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在人口移民上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1-04-15更新 | 38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是为民屯。同年秋天,杨应琚从甘肃省安西、肃州、高台等处共招募贫民四百户,携券前赴乌鲁木齐屯种。1762年,杨应琚又从张掖、山丹、东乐等县招民二百户、男妇大小七百八十余口。移居的民户,都由政府提供车辆,派专人护送到乌鲁木齐。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应琚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雾八户前往。1765年,杨应琚又于肃州招民八百户、高台县四百户,“现饬道员,在瑚图毕、宁边城、昌吉等处,查明余地,给与车辆口粮,送往安插。”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材料二   美国独立前,东部的贫民、冒险者和商人等不顾英王禁令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向西推移。从1769年来自西弗吉尼亚的移民在瓦陶加河畔建立一个小村落开始,到1775年已有数千移民在这一带定居下来。1783年,在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居民已达25000人。1790年,美国总人口为400万人,但在18211850年间,迁移到西部的人口数就达400万。早期的移民西进之后,农场主、资本家、医生、律师、教师、牧师和各种技工等也接踵而至。小的村庄逐渐发展成城镇,开始组成地方自治组织。进而按照国会通过的法令,在西部组织起州政府。到1868年,西部先后建立起17个新州。1890年,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开发的土地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随着领土西扩,美国人不断向西迁移,形成了西进运动中的人口洪流。西部地区愈益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摘编自王洪慈《美国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内地民众向乌鲁木齐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代内地民众向乌鲁木齐移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