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四”前后

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德律风-电话、梵婀玲-小提琴、伯理玺天德-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艾滋病、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统一国家重新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上的转口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因印度和中亚地区于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制瓷技术又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资器逐步成为了与丝绸同等重要的主要出口商品。及至宋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趋于式微,南宋朝廷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增加政府收入。自8世纪中叶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洋流,由中国南海经东南亚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的海路商贸往返航线开始更受欢迎。因海外贸易的刺激,许多生产外销瓷的南方窑口迅速发展,“瓷器之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名称。

——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资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中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6—19世纪史实,简述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

3 . 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2024-02-26更新 | 652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

——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5 .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中的“它”是指(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工业革命
2023-08-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03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
2022-09-30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人口和人口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年代世界人口估值中国人
口估计数
中国人口占世
界人口的比例
14003.50亿~
3.74亿
0.75亿20.05%~
21.43%
16005.45亿~
5.79亿
2.00亿34.54%~
36.70%
17006.10亿~
6.79亿
1.50亿22.09%~
24.59%
18008.14亿~
11.24亿
3.40亿30.25%~
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解读表格,提取两项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3-08-2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专题提升训练(四)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1599年发布《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十七世纪,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发表《世界公民》,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十九世纪,出使中国的马嘎尔尼归国后发布《英使见乾隆纪事》,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

——摘编自董全悦《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近代欧洲人眼中,影响中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形象在近代欧洲人眼中演变历程的认识。
2023-04-1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这一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中国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
2023-04-0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