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1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1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2 .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3 . 萨尔曼·鲁西迪,英国著名“魔幻写实主义”作家,被称为后毛姆时代最伟大的殖民文学教父。由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在世界文学、艺术等发展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关于殖民主义的优秀文艺作品,以下关于殖民主义(体系)描述正确的是(     
A.1919年,第一次泛非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强烈愿望
B.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发展了新的文化
C.二战后,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斗争,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签署协议,承认其独立
D.殖民体系的瓦解直接促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 . 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A.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B.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D.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排名难民来源国2016年难民人数占全球难民比例难民产生的原因
1叙利亚550万人约24%武装冲突
2阿富汗250万人11%长期动荡暴力冲突
3南苏丹140万人6%武装冲突
①难民主要来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②发达国家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无责任
③战争、贫穷是难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④和平与发展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4-01-27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颐和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十三届亚运会举办情况统计表

时间界别举办城市所在国家参赛队数量相关事件

1951第一届新德里印度11原定于1950年举办,因没有足够经济实力支持,相关设施和器材未到位,推迟到1951年举办。
1954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18亚运会会歌《永远向前》,表达了对和平、友爱的期待。
1958第三届东京日本20日本政府投资13亿日元兴建了可容纳75000名观众的国立体育场。
1962第四届雅加达印度尼西亚17因政治和宗教原因,拒绝以色列和中国台北参赛。
1966第五届曼谷泰国17柬埔寨因为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企图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抗,被排除在邀请之列。
1970第六届曼谷泰国18首次运用卫星转播技术进行电视转播。
1974第七届德黑兰伊朗25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加亚运会。
1978第八届曼谷泰国25因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以色列没有被邀请。
1982第九届新德里印度33中国台北、以色列和柬埔寨未获组委会邀请。
1986第十届首尔韩国27形成亚洲体坛中日韩三强鼎立新格局。
1990第十一届北京中国36山西威风锣鼓参与亚运会,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风采。
1994第十二届广岛日本42首次在首都以外的城市举行。中亚五国独立后首度参加亚洲运动会。
1998第十三届曼谷泰国41大会的口号是“友谊不分国界”。

——摘编自《历届亚运会简介》


根据材料,提取表格的整体或部分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2024-01-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月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颐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因此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隐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把民族国家体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而且使民族国家体系成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三类国家体系。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期,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的观点被欧洲各国统治者普遍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军事领导人对战争后果丝毫没有担忧。然而,战争的庞大损失引发了各国的反思。1928年多国签署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一观念在30年代风行一时,甚至在德、意法西斯上台后,各国的和平主义者仍天真地信守着废弃战争的承诺。但事与愿违,新的世界战争再次爆发。二战结束后,法西斯的残暴统治令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原来对战争的认识: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正义战争论的衍生一当一个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主权受到侵略时,其自卫战争是正当的。

——据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战争观变化的共同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

——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