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颐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摘编自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认知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世界其他某一文明的一个或几个特性,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列出文明名称及特性,阐释时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

——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一一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十三届亚运会举办情况统计表

时间界别举办城市所在国家参赛队数量相关事件

1951第一届新德里印度11原定于1950年举办,因没有足够经济实力支持,相关设施和器材未到位,推迟到1951年举办。
1954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18亚运会会歌《永远向前》,表达了对和平、友爱的期待。
1958第三届东京日本20日本政府投资13亿日元兴建了可容纳75000名观众的国立体育场。
1962第四届雅加达印度尼西亚17因政治和宗教原因,拒绝以色列和中国台北参赛。
1966第五届曼谷泰国17柬埔寨因为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企图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抗,被排除在邀请之列。
1970第六届曼谷泰国18首次运用卫星转播技术进行电视转播。
1974第七届德黑兰伊朗25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加亚运会。
1978第八届曼谷泰国25因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以色列没有被邀请。
1982第九届新德里印度33中国台北、以色列和柬埔寨未获组委会邀请。
1986第十届首尔韩国27形成亚洲体坛中日韩三强鼎立新格局。
1990第十一届北京中国36山西威风锣鼓参与亚运会,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风采。
1994第十二届广岛日本42首次在首都以外的城市举行。中亚五国独立后首度参加亚洲运动会。
1998第十三届曼谷泰国41大会的口号是“友谊不分国界”。

——摘编自《历届亚运会简介》


根据材料,提取表格的整体或部分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2024-01-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月历史试题
7 . [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印欧人的迁徙示意图


——摘自罗三洋《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材料二   1415年,葡萄牙人在北非摩洛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殖民据点,揭开了近代殖民主义的序幕,接踵而来的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也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动。从非洲到美洲,从亚洲到澳洲(大洋洲),到处都留下了殖民者的足迹。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摆脱了传统的农耕经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从而对固守农本的其他国家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西方资本主义挟此优势向世界各地进行了猛烈的血与火的扩张,到处门户洞开,成为资本的国际市场、原料和劳动力供应地。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

——摘缟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

材料三   二战为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比如二战削弱了欧洲宗主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导致其对殖民地附属国控制能力下降。二战促进了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对战后世界乃至当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它不仅促进战后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促使欧洲主宰的国际体系扩展成为全球国际体系,而且还为后冷战时代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印欧人迁徙的方向和范围;结合所学,指出其迁徙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的角度,分别概括15~16世纪、18~20世纪初两个阶段“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指出“农耕世界”丧失“优势”的根源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周际政治格局的角度分析“二战”如何为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综合材料一二三,综括“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的必由之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因此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隐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把民族国家体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而且使民族国家体系成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三类国家体系。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3-04-09更新 | 760次组卷 | 39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