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文化传承与传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三十年(1602年),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在中国刊印的《坤舆万国全图》,共六幅拼接而成。 由椭圆形主图、四角圆形小图与中文附注文字组成。 主图为世界全图,显示五大洲相对位置,中国居图中心。序言中有“又以地势分舆地为五大洲,曰欧罗巴,曰利未亚(阿非利加),曰亚细亚,曰南北亚墨利加(亚美利加),曰墨瓦蜡泥加(麦哲伦之洲)”等信息。 但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材料二   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倡汉儒的训诂考订,又称汉学、朴学。又因其主要兴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清代考据学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治学严谨,提倡汉学,但不泥古,强调通经致用。在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始终对汉族抱有严重的戒心,但与元代不同的是:一再标榜所谓的“满汉一体”,编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造成一种重视文化的假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考据之学遂盛。 而乾嘉考据学派热衷于为考据而考据。段玉裁所写《说文解字注》,在文字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称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王念孙所写《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则是乾嘉时期有关训诂、校勘的代表作。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388页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当时一些士大夫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考据学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023-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君子教育是指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儒学为理论基础,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开创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孔子以“仁”开君子教育之端,孟子以“仁、义、礼、智”继承与发展,荀子以“礼”为拓展,董仲舒以“信”相加,形成“仁、义、礼、智、信”之君子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之程朱理学对道德教育地位的提升,直至清帝逊位,培养君子都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教育模式。

——摘编自黄思记《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英国虽是岛国,可是其文化和教育与欧洲大陆息息相关。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三个理想品格:虔诚、庄重与博爱。这对英国社会一直具有极大影响。绅士教育真正发端于意大利,但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英国的绅士教育本质上是贵族式精英教育、人文教育。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5~11世纪),以贵族的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为主的贵族文化是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早期的绅士教育主要是学习宗教的教义,这是德行的基础。传统上,英国的贵族和绅士并不十分重视学问,到爱德华六世当政(1547~1553年)时,英国议会中的一些贵族仍是文盲。不过,据统计,1680年以后出生的上院贵族,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深造者超过36%,1741年以后出生的上院贵族的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7%。英国绅士教育在17~18世纪获得蓬勃发展。

——摘编自张悦《孔子的君子教育与洛克的绅士教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君子教育和英国绅士教育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绅士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 . 中英在近代历史上都出现过“阅读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9世纪开始兴起“阅读革命”,越来越多的女性、儿童及工人阶级进行阅读,阅读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报纸、期刊及廉价书丰富了大众的阅读;咖啡馆、私人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都为民众提供了阅读的机会。而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对少量书籍的深入朗读向普遍浏览大量世俗文学转变。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大众阅读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阅读革命”的发展历程

时间主体主张
1897年梁启超批判旧学囿于科举、偏于“记诵”等弊端,继而引出先“悟性”后“记性”的大段议论。梁启超提出“悟性”先于“记性”之说,以传教士的中文教育论说为其直接源头。他还可能还受到了斯宾塞教育论的启悟,斯氏主张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划分知识等级,提倡“有用”的科学教育,反对“无用”的古典语文学教育。
1901年张之洞
刘坤一
规定“十二岁以上入小学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亦强调“先讲解,后记诵”之法。
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首创为教科书配套分科“教授法”的模式,此类配套教科书的分科教授法,同样是以“讲授”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中英两国“阅读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中外交流的角度,说明中英两国“阅读革命”的联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辨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以来,随着新式学堂的开办,民众“采西学”的诉求日益强烈,对新式出版物的需求颇为迫切。1897年,夏瑞芳等出版家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新文化运动期间,商务印书馆业务受到《新青年》等杂志的冲击,销售额下降,到1919年,积压杂志竟有11万册。为应对困难,商务印书馆开始广泛与大学和学界人士接触,开始发行由高等教育机构或学术团体所编辑的杂志,扩展并补足了业务范围。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进犯淞沪。商务印书馆被炸焚毁,损失巨大。书馆员工坚持斗争,不久后复工。抗战期间,商务印书馆先后迁往香港、重庆,广泛接受各界捐赠古籍,出版了《四部丛刊续编》《资本论》译本等大量珍贵书籍。

——改编自正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务印书馆创办的背景,并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贡献。
(2)文化传承与传播需要依靠各种载体。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种载体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但是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文学、服装、医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其它地区,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欧文化,主要缘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进了宗教裁判所,印度人在告诉英国教士说:“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徐光启等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拒绝西方科学和天主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输出写进自己的施政计划,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到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文化从最初利用宗教组织传教布道,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滥。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闯进中国人的生活,当下很多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在有些地方,圣诞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摘编自李培松、陈书《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应对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23-01-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政策话语谱系

时间

图书馆领域代表性政策文本高频词

1949~1978年

《图书馆工作跃进计划》(1958)
《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
意见》(1967)
工农兵、政治挂帅、劳动锻
炼、开门办馆、勤俭办馆

1978~1992年

《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980)
《关于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通
知》(1987)
经费、馆舍设备、以文养文、
业务职称、少儿图书馆

1992~2012年

《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
(2002)、《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
(2011)
信息、数据库、金图工程、评
估定级、服务宣传周

2012年

至2019年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
要》(2013)、《公共图书馆法》(2018)
总分馆制、电子阅览室、免
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

——摘编自粟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历史、经验和展望》

材料二   2008年5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80家图书馆代表汇聚上海,签署了《把公共图书馆建成城市教室和市民客厅——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提出了以下设想:城市图书馆应当成为城市的时间、空间与价值观的体现;城市图书馆应当成为城市的教室和市民的客厅;城市图书馆应当建立覆盖全城市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总分馆体系;城市图书馆应当注重技术发展主引擎;城市图书馆应当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许多图书馆先后提出了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如1996年12月,深圳南山图书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其巨幅墙雕“智慧之门”便象征着读者将进入一个无限的知识空间;上海图书馆在2003年提出了“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的发展使命,“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5年提出了人才立馆、服务强馆、科技兴馆的发展理念。

——摘编自王世伟《新中国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服务社会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写道:“国初(宋初)…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士无求学之所和教学资金的严重匮乏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仍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下,书院得以建立并运转。两宋期间,书院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所授内容多为《诗《书》易》等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期则侧重应举训练。书院是知识分子求学之所,也是官府养士人之场地,因此书院多聘请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名师讲学问道,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一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开始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据统计,明代有1962所,清代书院有4365所,几乎遍及各府、州。这一时期的书院以其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秉持着“人皆可以尧舜”的理念,书院多采用门户开放讲学,力求用通俗之言,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书院发扬了私学的“有教无类”的精神,不仅教师来去自由,学生也不受年龄、出身、学历的限制。王守仁等人提出书院教学重在“人才培养”,以矫正“追名逐利”的不良心态;清朝时期以颜元为首的学者更是认为一所好学校应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为己任,教学以教授生徒训法、天文、地理为主要内容,而非科举内容。

——摘编自党亭军《明清书院救学特点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书院教育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2022-10-27更新 | 3069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