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并在郡城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扼守河西的大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大族和士人迁居河西地区,带来先进农耕工具和技术,推动敦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在敦煌城东南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所佛窟。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经敦煌西行取经,莫高窟作为西行者祈求道途平安的处所香火不断,日渐兴盛。隋唐时期的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市的风貌,汇聚不同的宗教、文化、艺术,招徕不同血统的民众在此定居。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推动下掀起兴建石窟的高潮,一些大家族也争先开凿“家窟”。到武则天时期,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所窟龛,汇集了众多精美壁画、造像,成为佛教艺术的宝库。

——摘编整理自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一大批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莫高窟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这些藏品现分藏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撰写五卷的考古报告《西域考古记》,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古代佛教绘画》一书。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首次系统拍摄莫高窟照片数百张。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目前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摘编整理自《敦煌藏经洞·传奇继续》

材料三   国际博物馆界公认必须严厉阻止非法贩卖考古文物、艺术品及民族工艺品,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感受及不同的价值来看待那些在早期获得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通过捐赠等形式获得的文物已经成为保存它们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为它们所在国家的遗产的一部分……呼吁归还多年来一直由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需针对个案具体分析,但我们应该承认,博物馆不只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还为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

——欧美18家博物馆联合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的价值及重要性的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莫高窟成为文化艺术宝库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宣言的看法。
2024-03-2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颁布组织公约、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1933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段的问题,即成片的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的保护
1964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肯定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
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区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
197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将世界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
198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宪章》提出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强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景观的重要性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005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不受国民党政府重视、经费支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

——据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随后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2024-03-15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材料一   唐朝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胡商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域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引起世界轰动。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探险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在现代,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

——摘编自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文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角度分析说明晚清时期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首先得益于早期贵族和乡绅对乡村自然景观的营造和维护,以及某些中产阶级人士对生物多样性和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他们认为,传统村落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是重构国家认同和国民品格形塑的战略资产;传统村落与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之间长期演化形成的共生关系是传统村落延续的生命线。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英国政府依法设立负责决策咨询服务、资金赠予的国家乡村机构,授权国家信托和乡村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基于国家利益从事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

——李建军《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领导了一场由民间社会发起、力图由下而上推动中国变革,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现代化方案从文化入手,意图以村学、乡学的方式将传统的农村组织起来。他以山东省邹平县为试点,对县政府进行了改造。把原政府的行政职能更多地被转移到乡学、村学这类新构建的民间组织中。在基层社会治理上,政府开始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新的协管者。梁漱溟积极向农村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金融机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乡村自卫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但梁漱溟领导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

——向钊《现代化视角下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乡村保护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英国乡村保护运动的不同之处;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乡村保护与建设给你的启示。   
2024-04-09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103日至21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材料二   “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概念形成的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93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有关去除视听服务产品的所谓“文化例外”之争。

1994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加拿大在其中增加了文化例外的条款。

1997

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框架下起草的“多边贸易协定”草案遭到大量支持文化例外的非政府组织与国家的抵制,最终不了了之。协议于1998年作废。

1997

对抗“多边贸易协定”的“法国文化多样性联合会”成立。

1997

加拿大采取保护与促进加拿大期刊产业的措施受到WTO的惩罚。

1999

“加拿大文化多样性联合会”成立。

2001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3

建立有关文化多样性法律手段的谈判开始启动。

2005

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摘编自路竞祎《WTOUNESCO框架下文化贸易自由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与协调》

材料三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3年,我国已有57处世界遗产,世界数量遗产居世界第一。据《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指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下,国家以及多个相关行业的“十四五”专项规划向世界文化遗产倾斜,机构与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新颁布52项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规章和制度,遗产保护经费总额回升,培训人员数量较上年增长近四成,各类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如今,中国不仅努力保护好自己国家的遗产,而且也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联合考古。目前,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33个联合考古项目,均得到当地政府与人民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杭侃《守护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互鉴》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文化多样性”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举措及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的认识。
2024-05-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
7 . “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

——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

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

——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

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
2023-05-07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美誉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核心。现留存有自公元4—10世纪以来的700余个洞窟,3000余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有汉文、梵文、古藏文、龟兹文、回鹘文、于阗文等多种文体的文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历史、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均无可比拟。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献资源宝库,其地位和影响不可替代。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莫高窟及其周边环境均被戈壁,沙漠包围着,如何保持这里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街?是边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游客的超载,加速洞窟内温度和湿度急速升高、长时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含量,对壁画颜料层的色彩和围着状态造成直接的破坏。与此同时,游客的日益增多,使莫高窟景区周边出现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造成对景观和遗址地风貌的破坏。

——摘编自买小英《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以莫高窟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及其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莫高窟为例,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注意的问题。
9 . 千年敦煌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威胁。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文物保护。1972年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中国加入。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1)西汉时,敦煌是河西四郡之一,敦煌在下图中的位置是________

材料一:当时的敦煌……有匈奴、鲜卑、氐、羌、月氏人等,也有西域各族如伊吾、高昌、焉耆、龟兹、康居人,还有更远的粟特、罽宾、波斯等地来经商的人,也有往来天竺、西域的各地僧人和内地去西域或天竺学佛求经的僧人。

——窦侠父《敦煌史迹》

材料二:(莫高窟)早期洞窟……改造了印度的窟型,空间较小,构造简单,在崖壁上零零星星,并没有形成规模。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攻克北凉,凉州一带众多工匠由于战乱纷纷迁来敦煌。此后,洛阳也来了大批官宦、僧侣、工匠。正是这些徙居敦煌的人们在莫高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开凿,并给洞窟造型带来了新潮的中原审美风格。

——敦煌研究院《敦煌》

材料三:敦煌莫高窟壁画



(2)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归纳成就敦煌莫高窟璀璨文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四:“敦煌遗书”的历史命运

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内藏4-11世纪50000多卷经本、画卷等古写本和印本,内容大多是佛教、道教经典,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图经、方志、医药、契约、账簿、户籍、信札等历史资料。这些经卷被称为“敦煌遗书”。

时间事件
1907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个马蹄银(约200两银子)向王道士换取装有汉、藏写卷的箱子29箱。
1909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换走大量经卷。后来日本大谷探险队、俄国探险队再次换走一批经卷。
清政府下令押送剩余的8000件经书进京,但大部分落入私人手中。
1910藏经洞文物运抵北京,收入正在兴建的京师图书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1936年,一批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及艺术家自发前往敦煌莫高窟,修复与保护莫高窟壁画雕塑。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结束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理的状态,但条件极为艰苦。
1949-1963在国家的支持下,19561963年先后两次对莫高窟进行全面抢救性修复保护。
1984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对石窟保护、美术研究、历史考古、敦煌遗书等项目分别设立研究院。
19871987年,敦煌莫高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世界各地敦煌学家汇聚敦煌。

——根据《解密敦煌》《敦煌》等书整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千年敦煌”历史的认识。
2023-04-12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体育运动中的历史审视

历史无处不在,审视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可以感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某体育学院为增进学生对于体育的了解,开设了体育历史文化选修课,探索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历史中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程一:《竞技体育的源头》

早在古希腊时期,运动比赛中的成功就可以为运动员商业或政治生涯铺平道路。罗马作家卢锡安写道:“奥林匹亚的大型祭祀庆典即将举行。希罗多德认识到这正是他在寻找的机遇,因此他前往奥林匹亚,在那里宙斯神庙的后殿诵读自己的作品……”


(1)希罗多德在奥利匹亚最有可能诵读自己的作品是(     
A.《伯罗奔尼撒战争史》B.《吉尔伽美什》
C.《历史》D.《伊戈尔远征记》

随着希腊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皇帝们试图把希腊的竞技比赛也拿过来。左图是古罗马时期艺术家雕刻的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希腊艺术家米隆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创作的青铜雕塑《掷铁饼者》。


(2)下图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直接证明(     
A.古罗马人的雕刻技艺B.铁饼运动的起源
C.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D.古罗马人的体质

课程二:《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下图为1789年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网球场宣言》。该网球场位于近代最著名的体育馆集中地凡尔赛,也是人们喜欢聚会的地方。历史上,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代表曾在此宣誓,这一事件促成了①的爆发。



(3)补充课程①所缺内容:________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普通民众在乡村或城镇开阔街头上演足球、板球、斗狗等冲撞激烈的运动,这些传统体育比赛充满混乱与无序,被称为“残暴的娱乐”。上层阶级则因其财富和权力关系,租借场地,用来进行网球、赛马、钓鱼等活动。

1863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截止到19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扩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19世纪,随着铁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物资的大规模流动更加方便,广大工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也打破了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垄断。


(4)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体育运动发生的转变。这些转变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程三:《奥运会与现代体育运动》

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希腊运动员230人,并且亚非拉古老文明的运动项目普遍排除在外。迄今为止的奥运比赛项目主要是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也在坚持不断吸收不同文化来源的运动,如美国的篮球、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

1972年在德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袭击奥运村,造成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慕尼黑惨案”。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极限运动、趣运动以及焦点问题“电子竞技是不是体育”的讨论。这些新潮运动的特征是风格化、速度化、技艺化,追求新极限和冒险以及综合体验,最重要的是这些新潮运动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摘自【德】沃尔夫冈·贝林格《运动通史》


(5)综合上述内容,从影响体育运动因素的视角,谈谈你对“审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可以感悟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
2023-04-1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