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1 . 西周前期,通过对反叛势力的征服和方国纳贡体系的建立,周朝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影响波及山东、辽河、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为外缘的广大地区。这客观上促进了(     
A.周朝疆域的扩大B.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C.华夏文明的认同D.宗法分封制的全面推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022-07-10更新 | 1226次组卷 | 32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C.贵族等级分封制已开始解体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4 .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9-04-19更新 | 3124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封陈”,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
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
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
6 . 夏朝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使他们与夏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带,成为夏后氏家族的统治机器在全国各地的延伸。这说明(     
A.父子相传已成为王继承的定制B.“家天下“的局面已出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D.分封制已经比较成熟
7 . 西周初年,周公要求诸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士大夫不杂于工商”,致力于心怀天下的事业。同时规定“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由官府设工正、贾正进行监督管理,按人户编制,世代为奴,不准迁徙改业。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落实了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B.通过社会分工加强国家治理
C.周王赢得了“天下共主”地位D.塑造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2024-03-02更新 | 49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A.承袭前代制度B.直接控制地方部族
C.减少政局动荡D.强化同源共祖观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学者研究,商代“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还有诸多巫官,“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职,巫官的职能也逐渐被其他世俗官职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王权与神权相脱离B.天子不能有效集权
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D.国家机器运转有序
2023-04-11更新 | 530次组卷 | 4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