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在新征服地设县,由国君直接管辖;有些诸侯国在边境要地设郡,作为军队戍守防区.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乡邑整编为县,又在征服地设郡,由秦王任命官吏治理。这些举措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B.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C.确立了大一统的集权体制D.强化了君主对国土的控制
2 .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5-09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2168次组卷 | 50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锡命礼是西周王朝天子册封各国诸侯和中央王官的政治工具。而《国语·周语》记载晋惠公接受天子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这一物品。这些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合B.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
C.贵族内部矛盾促进了权力的再分配D.土地制度变革动摇了等级秩序
5 . 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6 . 据《左传》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皆有策命,如封鲁时命以《伯禽》,封卫时命以《康浩》,封晋时命以《唐浩》,这些策命的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周天子的策命
A.剥夺了诸侯再次分封的权利B.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C.意在明确君臣关系以巩固政权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7 . 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
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行政体制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权力是否完整,也关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划一的规程进行正常运转。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方管理体制,对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系统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9 . 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
2021-04-23更新 | 645次组卷 | 6卷引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纲要上-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10 . 【谈一谈】

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2022-08-30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