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8 道试题
1 . 北魏时期在地方实行州军府制度。州刺史普遍带有将军号,并依军号开府置佐,形成“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架构,州府管民政,府府管军政。但后期出现军府长史侵占州佐职权的现象。这反映了(     
A.地方行政机构军事化B.监察区与行政区统合
C.地方政府双轨制架构D.州军府制度逐渐废置
2 . 西汉王朝在今越南北部、中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越南境内发现汉城5座、汉墓230余座,其中汉墓绝大多数分布在红河平原和马江平原,往往与越南境内东山文化的土坑墓、船棺墓共存,墓主基本是包括郡县官吏在内的北方移民。这可用来说明,汉代(     
A.边疆地区社会文化的交融B.地方治理方式走向统一化
C.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封建化D.中央对地方控制趋于加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世界国家治理模式可以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古代西方国家的“良法之治”到“权力制约”治理模式,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之治”,有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需要根据所处的治理环境选择或创立有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建构》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个国家某一阶段治理模式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国家治理模式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都,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汉代,“群臣上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且规定不同事务的上奏文种,均有严格的书写格式。这一做法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B.政事分类细致有序
C.行政效率显著提升D.行政运行严谨规范
6 . 《后汉书》载:“时(公元188年)……(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可知,东汉刺史制度的调整(       
A.源自于地方局势的动荡B.导致州牧与刺史相制衡
C.目的在于打击地方豪强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治理
2024-01-16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届高三1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路,邓小南倡导的“活”的制度史即为其中代表。所谓“活”的制度史,按照邓小南定义,是指“一种从现实出发,注重发展变迁、注重相互关系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理路,“不再拘泥于典章的梳理,转而同时注意其功能与效用,注重动态的实施方式与运作过程”。“活”的制度则依附于现实政治而生,变动不居。关于此邓小南提示了两个视角。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她认为,“官僚政治制度不等于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这里的“过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其二,作为“关系”的制度史。“所谓‘关系’,既包括一制度与它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合署办公的政事堂被改称“中书门下”,并“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五房长官形同宰相,可分别对接六部,指导其工作。这一改制(     
A.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B.造成了宰相权力膨胀
C.导致尚书省形同虚设D.旨在优化官员的分工
2024-01-14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性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1-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民族班)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


——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1)结合材料,列举一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分析该制度的变迁动阻力机制。
(2)结合材料,根据制度变迁逻辑,自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