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8 道试题
1 .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史学家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结构性变迁。分别是:一、封建社会,在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终结此一均衡的技术进步,在于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以及竹简的应用,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自我瓦解,精神进入到自我反思阶段,东亚轴心文明在中原大地上展开,思想自由地奔流……二、豪族社会,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三、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A.历史研究中的分期是一种人为主观的划分
B.不同的史观、历史研究目的等造成分期的标准不同
C.历史分期标准的确定有助于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D.历史分期有其适用范围也体现了相应的史学视角
2 . 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D.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3 . 下面是元代宰相任期统计表。所示现象(       
官衔总在位时间平均每次任职时间平均每人任职时间
宰相整体12413月(1034年5月)20.6月(近1年9月)27.8月(近2年4月)
右丞相1290月(107年6月)29.3月(2年5月)34.9月(近2年11月)
左丞相866月(72年2月)17.3月(1年5月)21.7月(近1年10月)
平章政事4402月(366年10月)18.5月(近1年7月)22.3月(1年10月)
参知政事2819月(234年11月)13.2月(1年1月)14.1月(1年2月)
A.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B.体现出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折射出封建君主专制加强D.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2024-01-07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

材料

先秦时期分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禹刑》、贡赋、为户籍相伍、《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商鞅变法
封建时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计制、察举制、台谏合一、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唐律疏议》、《吕氏乡约》、宣政院、汉倭奴国王金印、租庸调制、乡里制、鸠杖
近代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三三制、戊戌变法、《奏定学堂章程》、《公务员任用法》、法币改革、协定关税
现代时期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题并自拟论题,阐述该主题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要有结论)
5 . 关内侯是两汉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身份和社会等级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并享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权益。两汉关内侯逐步由贵族爵向官爵转化,由普遍享有食邑向一般不可拥有食邑转化,爵位由可以世袭向大多不可继承转化。这反映出两汉(     
A.官吏的来源日益平民化B.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
C.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加强D.地方政治势力受到严密制约
6 . 明初通政司位列九卿之一,能“核准帝命,通情下达”。明朝中后期,重臣权宦常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进行处理。据此可知,明代(     
A.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B.密奏制度遭到破坏
C.通政司的法定职责完全转变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                                                                                                       秦朝                                                                    元朝

材料二   由于气候、海拔、水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直接影响着人口聚落的分布,而政区设置的目的在于有效管理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因此政区设置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的行政区划历经2000年,一整套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清代的政区改革中形成,并且更加规范和稳定。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政区体系经历了两级制到多级制、再到两级制的两次历史大循环。清朝入关之初,民族矛盾尖锐,南明势力尚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屡征准噶尔、青海等战事使顺治、康熙无暇大规模调适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只能对个别县级政区进行针对性修整。顺治—康熙两朝开拓疆土、稳固政权,为雍正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奠定了良好基础。雍正帝与督抚密切配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得以趋向成熟。朝廷从战略角度设府以促进直隶、东北以及蒙地交汇地带的开发,推动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和政区一体化进程,也是在朝廷弹压地方和加强集权的驱动下完成的。

——摘编自赵逸才等《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与演化机理》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概括材料二中清代县级政区变动的影响因素。
2023-12-28更新 | 4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加强练历史试题
8 .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决策权力的转移B.君权的空前强化
C.内阁地位的下降D.内阁的非正式性
2023-12-27更新 | 36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

朝代人物继位过程
汉朝汉太宗(汉文帝刘恒)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立为代王,太后薄氏子。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萧瑀、陈叔达曰:“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唐高祖)曰:“此吾志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宋朝宋太宗(赵光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
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明朝明太宗(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

清朝清太宗(皇太极)太祖(努尔哈赤)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皇太极)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

——赵尔巽等《清史稿》

皇太极把“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制度改为只有自己“南面独坐”,并以种种罪名直接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势。

——李鸿彬《清代皇帝传略》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太宗继位”的主题,自拟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外戚势力的扩大B.门阀士族的衰落
C.妇女地位的提高D.君主权力的强化
2023-12-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