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控制系统分为“公”和“私”两部分。一方面,国家系统利用直至县和次于县的政权体系,依靠军队、法律等政治力量和经济的、习惯的等方面的力量实现其控制权,国家的权力似乎是绝对的和无限的。另一方面,实际对基层社会直接进行控制的,是乡族的势力,包括血缘和地缘性的,是一种多层次、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公”“私”两大系统相互冲突又相互利用的互动过程。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15-17世纪,英国地方治安法官取代郡长成为郡最高长官,实现了郡的半地方自治。此后,通过一系列法案,地方治理体系逐渐完善。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郡内的地方简化政府结构,郡变成了一个居民对郡事务进行民主治理的政府机构。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

——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地方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地方治理的主要不同之处。
2022-08-17更新 | 816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下图展示明清两朝人事流动速度,影响图中差异的因素有(     

注:纵轴为官员流动速度,单位为次。灰色竖线为明清朝代分界。
A.宦官规模B.君主专制C.基层治理D.流官制度
2022-08-10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使职差遣是指皇帝临时派遣某官员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完成某项临时性事务的制度。唐代不但有很多临时的使职差遣,如礼仪使、南选使、吊祭使等,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使职出现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如三司使、枢密使等。唐朝的使职差遣制度(     
A.降低了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B.背离了职官制度的发展需求
C.削弱了中央集权降低了效率D.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
2022-08-09更新 | 53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 《旧唐书》记述,成德镇的李宝臣,“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卢龙镇的李怀仙,也是“贡赋不入于朝廷”。该史书记述的唐代现象(     
A.促使地方政治秩序趋于稳定B.反映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减轻了中央管控地方的压力D.加速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2022-08-05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 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其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失败,主张“王同姓以填天下”;《汉书》中指出“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材料可用来说明(     
A.汉初郡国并行形成的原因B.西汉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
C.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D.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2022-08-05更新 | 34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6 . 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元明清建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________,地方设有________、肃政廉访司。明清的主要机构有________院和________,合称“________”。明朝,________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________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________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________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2022-06-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前案)
7 .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
西汉中朝:汉承秦制,中央仍为____________制。但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设立______(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________的权力逐渐增大。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____________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刘秀将___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
隋朝三省六部制:______时期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______机构,门下省是____________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______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______,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________。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____________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______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____________势力

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
两宋二府三司制:最高行政长官是___________
_______,为宰相之职。宋太祖设________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各级官吏。
元朝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____________制度。

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
明朝________废除______________,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明成祖建立起______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省、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后向各省派出____________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______设立________,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省、府、县三级制:除巡抚外,设______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022-06-0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前案)
8 .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出现雏形。原来的三公九卿制依然存在,虽然更多地成为一种名誉官衔,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下重新掌握实际权力的可能。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A.社会动荡导致君权旁落B.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完备
C.门阀势力控制中央政权D.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
2021-11-02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讲义)
9 . 东汉末年以后,从曹操到司马家族、从宇文泰到杨坚,朝廷都是由丞相总领政务,兼录尚书事,皇帝身边没有内朝;隋唐整合以往制度,形成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体制。这一变化
A.扩大了宰相任用范围B.避免了权臣乱政
C.加剧了豪族干政局面D.强化了君主集权
10 .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021-10-27更新 | 1029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