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议连署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变的历程,并说明其演变的总体趋势。
2 . 《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详诸司奏启而已,又名内阁”。这一解释凸显了内阁(     
A.成为法律上行政中枢机构B.作为秘书机构的职能
C.成为宰相制度终结的根源D.基本具备宰相的实权
2022-10-0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2022-10-03更新 | 1053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礼制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汉代礼制的基本功能。汉代秦而立,以刘邦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对“五帝神祭祀”尤为重视,逐步建立起以“五帝神祭祀”为核心的郊祀礼制,宣扬汉帝国受天命而立的政治合法性。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高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礼》所谓太社也。时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谓王社也”。此外,西汉初建,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命叔孙通制朝礼,让礼制作为一种深层的政治文化模式不断发挥作用。汉初统治者也在秦亡汉兴、汉承秦制的过程中,对于一般性的形式化的礼制加以因袭或稍有损益。

——摘编自张爽《汉代礼制及其推行》

材料二   宋代礼官深谙皇帝尊崇先祖旧制的心理,常常以旧制建言来达成其意愿。如庆历时,礼官“章穆升附,岁月已深...请如旧制”的上奏便被应允。宋代, 官方礼制实施过程中还常出现“礼院请依《周礼》,设五室于大庆殿”“太宗淳化三年正月朔,命有司约《开元礼》定上寿仪”等依照前代礼制行事的现象。在礼制推行中,宋人还根据时事的变化对礼制加以改进,如宋人认为“李绩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勋,宜升李晟于堂上”,又如宋人主张若如前代“今元会仪,御马立于龙墀之上,而特进以下立于庭,是不称尊贤才、体群臣之意”,遂改仪注以御马在庭,以适应现实,并构成复杂而系统的宋代礼制体系。

——摘编自靳惠《宋代官方礼制的实施情况考察——以<宋史 ·礼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推行礼制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礼制实施的基本依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宋推行礼制的共同政治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做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6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遵循“存要去闲,并小去大”的原则,废除了“郡”级建制,全国实行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期,又改为郡、县两级制。李渊建店后,为赢得民心,恢复了隋文帝时期实行的州县两级制。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金国划分为十道,并派遣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但是这些使者仅为临时任命,巡察结束回京后职务就即刻被解除。“道”仅是唐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虚拟机构,没有固定治所,因此不是固定机构。安史之乱后,掌管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自此,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域制度。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宋代三级地方行政区划,首为路,初期有15路,最多时发展到26路;路下为府、州、军、监(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府是皇帝即位前居住或任职的州以及京都、陪都所在地,军是冲要之地,监是有矿产之地,府、军、监与州的级别相同,宋全盛时有4京府、30普通府、254州、63监;再下是县,全盛时有1231个县。这个时期县以下都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其划分主要以户口多少为标准。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三级行政区划细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7 . 1860年后,随着湘军、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湘淮势力的崛起(     
A.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B.提升了满洲贵族地位
C.形成了内重外轻局面D.源自于镇压维新力量
8 . 唐玄宗以后,诏令颁行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重要中央决策的“内命”由皇帝指令翰林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属于一般决策的“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反映当时(     
A.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B.中央政治的极端混乱
C.专制皇权受到宰相的严重制约D.宰相权力的日益强化
9 . 汉灵帝将州部刺史改为州牧,选九卿、尚书等朝廷重臣充任。至此,州成为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这一举措(     
A.解决了王国势力膨胀的问题B.加快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步伐
C.推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革新D.使得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开始形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某一项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