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1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     
A.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B.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
C.有效提升了行政决策的效率D.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
2 . 南北朝以来,“百室之邑可以成州,三户之民可以成郡”,机构臃肿,冗员过多。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下令(     
A.大索貌阅,重核户籍B.划分十道,监察有力
C.授权御史,强化考核D.废除郡制,以州统县
3 . 秦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又,《文心雕龙·章表》:“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这反映了秦汉(     
①是文书行政管理的创始阶段   ②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③文书分类有尊君卑臣的色彩   ④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发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 . 下表为唐代各阶段使职统计表。据此推知,唐代的使职差遣制度(       
时期任用使职年数产生一个使职所需平均年数使职数占总数的百分率
高祖至高宗(618—683)154.410%
武则天至玄宗(684—755)640.8245%
肃宗至德宗(756—804)281.7519%
顺宗至宜宗(805—859)124.5889%
懿宗至哀帝(860-907)202.414%
A.主要是处理地方性事务B.由临时性向固定化转变
C.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D.缘于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2024-02-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削弱了皇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相权D.有利于合理决策
2024-02-01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时期州刺史的地位,在两汉之际,多次发生变动。州刺史的地位曾有过提高,从六百石变成真二千石,“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但不久后便有人提出,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郡太守,监察官地位比较低,上进心更大,所以监察的效果更好,如果把刺史的秩级提高到真二千石,其中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普通人,可能不做实事,没有办法发挥监察职能,故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到东汉建武十八年又“复为刺史”。刺史地位更重要的转变,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由于州的范围大于郡,为了有效地镇压黄巾起义,需要把地方的实力加以整合,州被重视起来。刘焉的建议是要用重臣任州牧,被皇帝采纳,以中央的九卿去任州牧,使得州牧的地位大大提高。所以《后汉书》说“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与之相应,以前边地的刺史、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沿边州郡推广至腹地,以此镇压黄巾起义。这样,制度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州由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区,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这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一次重要调整。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汉时期刺史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影响。
7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如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 “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成果,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随后几年间根据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据统计,在此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731件。

——摘编自王鑫《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三省制是如何运行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律疏议》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2024-02-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中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措施。
9 .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②“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
③“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
2024-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明初,“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为经略西南战略大通道,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卫,招抚少数民族上层势力,并大量屯兵屯田;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行省,其下土司制与府(州)县制并存。明朝贵州行省的设立(       
A.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羁縻程度的提高
B.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中枢管理体制
C.体现了地方治理的务实性与灵活性
D.成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典范
2024-01-3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