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6 道试题
1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谈道:“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其设施自有特别之处。明朝却沿袭着它。清朝的制度,又大略沿袭明朝。然因实际情形的不同,元、明、清三朝的制度又自其大相违异之处。清朝术叶,因为政体改变,官制亦随之改变,然行之未久,成效不著。”吕思勉所说的制度是(     
A.中央行政制度B.中央监察制度C.地方行政制度D.地方监察制度
2024-01-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B卷)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唐朝初年,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长官到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政事堂逐渐就演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侍中不加“同平章事”或“同三品”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参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在唐朝有时多达十几人,议政时由一人“执笔”,或称“执政事录”,“执笔”就是首席宰相了。唐朝制度,凡属于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议政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颁布生效。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缩、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中国行政管理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综合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4-01-04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对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请以“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铸刑书  “相生相胜”   双镰铁范
质库   “四监司”   台谏合一
六科     卫所     金花银
税民资         《九章算术》
A.②①④③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2024-01-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郡、封国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道/藩镇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特点

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
治国思想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
治理难度大
治理经验丰富
治理成就世所罕见

——摘编自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公元188年,汉灵帝接受刘焉建议,委派中央高级官员出任地方州牧,授予行政权,兵权,财政权,以便镇压民变,进剿黄巾余部。此举(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引发了黄巾起义
C.废除了监察制度D.导致了社会分裂
2024-01-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4届高三1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因袭)者也……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因袭)者也……爱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各个朝代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官僚的选任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这些共性问题,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底层原因。

——整理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中国古代制度有其继承性或延续性。阅读材料一、二、结合秦汉至唐宋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变迁与“理乱兴衰”的关系,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9 . 中国古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以下机构或官职中曾负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汉—刺史   ②唐朝一道   ③宋朝一枢密院   ④清朝一都察院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 . 《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关于该机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的三公虽名分极崇,但已无实权B.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D.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