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8 道试题
1 . 丁忧源于汉代,是古代官员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清会典》记载“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等忌日另给假日。这一调整(     
A.出于加强专制的需求B.贯彻施行德治的理念
C.拘泥于传统的顽固性D.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明代的名吏中,未经科举,由吏员升任官员而成政绩者,况钟可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况钟出身于吏员,深知吏治中的积弊,认为法不立则吏奸难除;亦知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为难治。况钟到任初理政事,群吏环立请判牒(官府断案写的判词),况钟假装木讷,不懂诸务,随群吏之意。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三天之后,况钟召群吏责问“前某事宜行,若(你们)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你们这些人)舞文久,罪当死。”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的僚属全部斥退。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之习,无论大小事件,都动辄赴京告状。由于苏州属直隶府,上无布政司、按察司的设置,一旦准予差提,每一家牵引多件,株连数十数百。无辜之人受诬解送,农耕经年抛荒。对此,况钟上书奏请,遇有告状之事,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刁风顿息,而越控解京之弊始除”。另外,每当御史巡按到府,府官过于卑屈,御史肆其贪侮。况钟奏定“相见礼仪,而宪纲始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况钟在治理苏州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说明况钟的治理整顿有何影响。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有日本学者提出:“官僚制度的发达和完备以及文字的统一,使文书行政在中国古代成为可能。”而《后汉书·刘陶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文书行政(     
A.在基层的执行颇为严格B.促进了汉字的普及推广
C.推动了邮传系统的建设D.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
4 . 元灭南宋之后,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这一中央机构的后世身影,在清代可以是(     
A.枢密院B.宣慰司C.巡检司D.理藩院
2024-05-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河北沧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北朝部族在建立政权后趋向重事功、重吏绩,如北魏太武帝“亲考内外,大明黜陟”、孝文帝时“州居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到了北朝后期社会上“儒生寒宦”亦能入仕。这些情况(     
A.为增强官僚政治活力创造条件B.表明北方民族已完全实现了汉化
C.有效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说明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2024-05-13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先后出现多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视角:

角度内涵
邓小南的“活”的制度史提出应从过程、关系等视角关注古代政治制度运作的路径和流程。“过程”包括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后者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关系”既包括制度与其他制度相互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于挖掘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巨大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侯旭东的日常统治研究强调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进入观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视的制度现象。

——摘编自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说明须有两个以上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且要有结论)
2024-05-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宋代路、州、县各级地方政府间公文往来积滞现象较突出,许多好的建议从县里公文报送上去,经过几道环节就杳无音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缺乏时间观念
C.地方政务军务废弛D.制度设计影响行政效率
2024-05-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某学者指出:“它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也并非少数民族的旧制,而兼有少数民族地方管理与中原监察传统的因素,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构,即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地呈现着地方分权。”材料中的“它”最可能指的是(       
A.元朝的行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周的分封制D.清朝的理藩院
2024·四川·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后来皇帝不断削弱丞相权力,到光武帝时,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事实上成为代表君主意志而居于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种做法(     
A.导致了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留下了大臣挟主专权的隐患
C.保证了皇帝决策的科学性D.推动了中央行政程序的完善
2024-05-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