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8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与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

(单位:人/平方千米)

西汉
郡国密度今地密度今地
郁林0.56广西0.06辽宁
合浦0.81广西瓜伊沙西庭0.16新疆
牂柯0.84云南肃甘0.33甘肃
南海0.96广东灵盐夏胜0.59宁夏、陕西、内蒙古
交趾1.02越南0.64广西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

时间新建今属时间新建今属
735年巴川县四川741年尤溪县福建
736年汀州福建742年青阳县安徽
737年唐城县湖北743年唐年县湖北
738年明州浙江752年太平县安徽
740年歙州安徽754年浦阳县浙江

——摘编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的变化,并进行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反映的实质。
2024-05-24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5-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3 . 下表为西汉吕后时期(公元前187年—前180年)剥夺的王国封地(部分)。据表可知,当时(     

王国

说明

削夺封地

时间

归属

刘邦之子刘友封地

常山郡

高后元年

立惠帝子为常山王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

济南郡

高后元年

立吕台为吕王

刘邦之弟刘交封地

薛郡

高后六年

立张偃为鲁王

刘邦之孙刘襄封地

琅琊郡

高后七年

立刘泽为琅琊王

刘邦之子刘恢封地

全境

高后七年

徙吕产为梁王

刘邦之子刘建封地

全境

高后八年

立吕通为燕王

A.君主专制得到有效加强B.王国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C.有力巩固了汉朝的统治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2024-05-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考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材料二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使职指的是以皇帝的名义从原有行政机构中临时派遣一些大臣去处理各种特别事务,而不是通过原有的行政机构本身。唐代自高宗和武则天以后大量出现使职差遣,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唐以后各朝代,尽管行政体制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但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机制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使职与差遣制度可谓贯穿于历代,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挥使司官员充任总兵官的制度,历代遇到较大规模战事时以朝廷重臣出任临时指挥官乃至钦差大臣的制度,等等。使职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

——摘编自李宜春《使职与差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

材料三   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以后各朝代使职差遣依然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推行使职差遣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突出特性。
2024-05-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书》云:“除群凶,靖四海,功成之后,九锡自至。”司马昭先后六次被天子加赐“九锡”之礼。曹魏君主曹髦两加司马昭九锡之后,忧虑“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于是图谋放黜司马昭,因谋事不密,反为司马昭所杀。北魏宣武帝灵皇后之父胡国珍死后,朝廷“加九锡,葬以殊礼”。何以对死者赏赐九锡?《晋书》云:“深圣上之加隆,极慈后之至爱,宪章天下,不亦可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王朝的兴替过程中形成了由赏赐九锡——建天子旌旗——宣逊位诏书——移交玺绶——末帝逊位——新天子即位几个环节组成的皇帝加冕模式。南朝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些政权的缔造者均经历过先受朝廷的九锡赏赐,最后受末帝的禅让,继而建立新朝的环节。东魏的高洋也是通过先受九锡之礼,然后再禅代的手段灭魏建齐。北周静帝曾经两次授予相国杨坚九锡之礼,不久周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逊位于他。大隋开皇元年二月甲子,羽翼丰满的杨坚即位登基。

——摘编自刘晓燕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九锡礼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九锡礼的政治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九锡礼兴盛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三)历史试题
7 . 如图是明朝“照刷文卷”的流程。“照刷”即检查、查核的意思,“文卷”主要指中央和地方的公文案卷。据此可知,照刷文卷(     

A.削弱了地方监察机构的权力B.有利于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突出中央与地方间权力制衡D.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机制
2024-05-2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历史学科试卷
8 . 据《元史·百官志一》记载,元代宰执编额为:左右丞相各1人、平章政事4人、右左丞各1人、参知政事2人。据此,元代(       
A.注重调整各品级官员比例B.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D.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2024-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9 . 冀州(河北)刺史部设立于汉武帝时期,但从西汉后期开始到东汉,冀州(河北)地区时而设立“刺史”,时而设立“州牧”,所辖区域也时有变动,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区域出处
常山、真定、中山、河间、信都、清河、魏郡、巨鹿、广平、赵国《汉书·地理志》
巨鹿、常山、中山、清河、河间、赵国、安平、魏郡、勃海《续汉书·郡国志》
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B.地方机构设置较为随意
C.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D.郡国并行体制长期存在
10 . 魏晋时期,州郡拥兵,刺史、郡守多带将军号。同时,以军将为都督,或都督一州、数州、一郡、数郡,而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这表明魏晋时期(     
A.职官设置双轨制B.政权更迭频繁C.地方政权军事化D.中央集权加强
2024-05-19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T8联盟高三下学期压轴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