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8 道试题
1 . 唐朝建立后,承袭东汉以来的旧制,以尚书令、仆射(后改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为“八座”。“八座”不仅集体研究重大行政决策事务,还要制作“起请条”“商量状”以及皇帝临时交办的其它决策事务。这表明,唐代“八座”(     
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帝专制权力B.促使中央权力趋向分散
C.成为制衡中书门下的重要力量D.是执掌朝廷政务的中枢
2024-05-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法国家的构建

材料一: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仍然选择法家的治理手段,对它囊括天下的组织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它在全民战争时期发展出来的一套严酷的统治手段过于自信,其他社会力量于是就失去了对帝国政府权力的制衡能力。结果,秦帝国从未建立起一套能够成为至少是国家与社会精英群体合作基础的统治性意识形态。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 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资海琼《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研究》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儒法国家,实际指的是在西汉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帝国儒学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和合法性基础,同时运用法家手段对国家进行实质性管理的国家模式。     

帝国崩溃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儒法国家历史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历史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的?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动乱,亦或是佛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本土化或汉化的结局。同时,这一种较为保守的社会风气,即使是宋元明以来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仍然无法使得中国跨越出儒法秩序的枷锁。

材料三:韧性在汉语词典中意思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韧性也代表着一种经久不变、保守固定的性格。

(1)结合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的治国价值观念;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古代中国儒法政治体系的韧性。
2024-05-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3 . 明太祖认为,“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凡有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这一举措(     
A.构建起完备的行政监察体系B.旨在保证国家权力运行和政治稳定
C.通过完善中央机构制约相权D.有效减少决策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
4 . 钱穆曾经讲道: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下列制度能印证钱穆观点的是(     
①内阁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军机处 ④廷议制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4-05-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材料二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 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 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三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匈奴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四中北部……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在中央官制上,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

(1)根据材料一图文材料,归纳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简析三公九卿在处理国家政务 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泰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 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汉代在中央官制上有形成了什么制度。
2024-05-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陈桥兵变时,后周武臣韩通因组织抵抗被杀。北宋初年,宋太祖给予其充分的褒扬,且“以礼葬之,嘉其临难不苟也”。宋太祖此举旨在(     
A.推行崇文抑武方针B.重建君臣伦理纲常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推动理学思想广泛传播
2024-05-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A.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D.藩镇割据削弱统治力量
2024-05-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援引了钱穆先生关于“南北朝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新生的希望在北朝,不在南朝”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道:“南朝‘此等土族’重振皇权、重振官僚政治的动量,远不如北朝军功贵族之大。”该学者意在强调(     
A.北朝政权具备一定的变革优势B.皇权扩张制约着治理效能增强
C.民族交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D.南北朝间的矛盾源于制度差异
2024-05-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2024-05-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10 .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云南河泊所遗址发现建筑遗迹,判断其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其内出土了大量封泥、简牍。2021年、2022年两次发掘出土了包括“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等在内的500多枚封泥,发现带汉字的简牍200多枚。这些发掘反映当时(     

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2024-05-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